新版GMP對中小藥企而言,是一道嚴厲的考驗,過了不一定能獲得“涅磐重生”的機會,但過不了新版GMP則意味著要上了“奈何橋”。截止2013年12月31日新版GMP的大限之日,全國僅無菌藥企就有523家未能通過GMP認證,占了同類企業近40%。
在GMP改造認證期間,藥企車間無法正常生產,轉而將產品外包生產,而對于產值規模不大且利潤微薄的中小藥企,面對較繁瑣的審批手續,外包生產可能會得不償失。
有關專家表示:如果制藥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在5000萬左右,按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來測算,該類藥企要花費3-5年的稅后利潤才能完成新版GMP的改造。
在面對日益嚴峻的政策及市場環境,對于中小型企業,行業人士提出了一下一些建議:
1、儲備現金,美國在退出量化寬松,不排除會帶來一波“通縮”的宏觀環境,這時資產價格將大幅下降,現金將變得稀缺,因此,為企業儲備現金或許是過冬手段之一;
2、壓縮人員規模,在政策重壓下,很多的藥企躍躍欲試,準備組建團隊轉戰OTC市場,況且不論OTC市場一樣水深,處方藥企業要慎重進入。就宏觀大環境而言,2014年大規模地擴張團隊規模或許是一著險棋的。若確實想轉戰OTC市場,可以將商業隊伍由公司自行組建,但將終端推廣業務外包或許更為明智;
3、賣掉,或許中小藥企的不錯選擇。賣企業并不是件“丟臉”的事,但破產肯定是。因此,在政策與行業競爭的雙重高壓下,除了擁有獨特核心品種,有機會在細分市場或縫隙市場找到市場切入點同時能形成競爭壁壘的中小藥企,將企業賣掉或許是明智的。現大將企業兌換成現金,等“通縮”期到了,資產價格下跌后或許能再買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