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整體一直保持較高增速,其中中成藥大品種持續發力,在多個主流治療領域,市場銷量遠超一線化學藥。目前,我國中藥產業雖發展迅速,但面臨“內憂外患”,藥企創新積極性不高、科研力量分散、缺乏必要循證數據等問題制約著中藥大品種走出國門。
業內人士指出要根除“內憂外患”,新藥創制和現有大品種的二次開發無疑是我國中藥產業未來兩個主要的發展方向。但因為我國中藥企業目前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新藥研制成本過高且其在投放市場初期投資回報速度慢,所以目前大多藥企對新藥創制的積極性不高。
“我國中成藥已有近萬個品種,如果盲目開發新的復方中成藥或有效部位、有效成分藥物,勢必造成一定的重復和資源浪費。”國家資深藥典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學敏如是說。
對那些已經臨床驗證、療效可靠、市場前景廣闊且有一定研發基礎的復方成藥進行二次開發,不僅在組方和臨證上符合中醫基礎理論,保持了中藥的本質特征,而且其臨床有效性亦可提高新藥開發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降低中藥企業的研發風險。
中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是將原有名優中藥通過上市后臨床研究,獲得新臨床證據,尋找到新臨床定位或新適用人群,從而使其市場銷量持續高速增長的開發。中國中藥協會副會長張世臣說,由于過去我國中藥科研技術水平及設備有限,不少名優中藥的潛在價值在最初成功研制出來時并未被發現。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中藥科研工作不僅具備專業人才,同時也配備了國際先進的研究設備。在這些高科技產品的輔助下,科研人員能對藥品進行更透徹的研究。
業內人士建議,加快醫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與培育,是未來把中醫藥健康產業做大做強的主要路徑。大品種的二次開發具有周期短、風險低等特點,不受審批限制,開發過程也不影響原有品種的銷售,不觸及藥企過多的現實利益。
隨著“以藥補醫”這一模式的逐步瓦解,醫藥價格將被進一步理順,傳統的“西藥管療效,中藥拿回扣”的醫生處方單或將一去不返。當“市場倒逼”機制形成,中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勢必會成為一種趨勢、潮流,藥企進行二次開發的熱情、積極性將會比以往有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