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又一家本土化妝品企業被外資拿去,為人所用。國人心中不是滋味,本土日化品牌難道不能打破這種魔咒?
從1990年美加凈與美國莊臣合資開始,一個又一個曾經名噪一時的本土日化品牌都接連投入了外資的懷抱。如美加凈、熊貓、活力28、小護士、羽西、大寶、丁家宜、美即……多年來,出售給外資似乎成了本土日化品牌難以擺脫的命運。
首先要看的是,這些本土日化品牌為什么要出售呢?是做不大了還是做不久?這些外資看上眼的日化企業可以說都是在細分領域做得不錯的,幾乎都是在最高峰時期出售。我們理解企業股東或者創始人當時對于出售企業的復雜心情,肯定是認為賣給一家實力更強的巨頭可以帶領企業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但事與愿違,2003年歐萊雅收購的小護士被雪藏;2008年強生收購的大寶,收購前連續8年獲得全國市場產銷量第一名,以后就被邊緣化;2011年科蒂收購丁家宜,收購前丁家宜防曬用品是市場占有率第一,一年后下滑50%。
如日中天的本土企業為什么交到經驗更豐富、實力更強大的企業集團手上反而日漸衰弱呢?難道真的是如人所說,國際巨頭收購就是為了消滅嗎?顯然不是,因為這并不是市場規則,市場從來就不會只容忍一種產品生存,不會因為有了A類產品,你的B類產品就不能占領市場。恰恰相反,市場上還會有更多的品牌出來,消費者也會多重選擇。顯然,花了大價錢收購來的本土品牌不會讓它爛在收購者的手里。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環境變了,市場變了。過去成就于這些本土日化品牌的條件或者發生了變化,而且被收購之后,對它的改造又沒能很好地繼承并發揮過去的成功經驗,并加以調整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一言以蔽之,這是市場競爭、市場淘汰的結果。這種環境的變化,市場的變化,往往會給本土日化品牌企業造成壓力。畢竟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時間短,企業和企業家的積累有限,這些優秀的企業家能把本土日化品牌帶到細分領域的龍頭已屬不易,或許也是企業家最大的能力體現了,再要求他帶領企業往前走或有難度。
很多本土日化品牌能做起來,靠的是一種機遇加蠻勁,當市場空白時及時切入,占領市場。在過去日化品牌起家時,靠的就是渠道,給渠道足夠高的利益得以發展做大。這從很多做經銷商出身轉型做日化品牌的可以看出,渠道之于本土日化品牌是非常重要的。
當市場逐漸成熟,渠道也不斷演化之時,過去這種野蠻式的玩法難以為繼。而被外資收購之后又不能很好的改造,造成創新投入不足,渠道營銷投入不足,一個個本土日化品牌便消沉下去。
也有投資人告訴筆者,本土日化品公司之所以能夠贏利,很大程度是在財務上很不規范,很多進出貨都是打進個人賬戶,逃了很多稅。如果把這些規范起來,很多本土日化企業會從盈利狀態立即轉為虧損。這或許是外資做不起本土品牌的另一個原因,因為它沒有必要去冒這個風險。
誠然,不少的本土優秀日化品牌被外資收至麾下,但是更多的本土日化品牌在成長。經過更嚴酷的市場錘煉,會成長起一批可以與外資對抗的本土日化品牌,比如上海家化。因此,出售不會是本土日化品牌的唯一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