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基因檢測產業可謂風聲水起。大大小小的醫院都在開展基因測序,越來越多的外圍企業開始涉足該產業,其中不乏盯著短期利益的投機者,并出現了一些來路不明的“檢測機構”,無證產品、夸大宣傳等違法現象也不鮮見。
今年初,政府開始釋放規范基因檢測產業的信號。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通知,要求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所有醫療技術需要應用的檢測儀器、診斷試劑和相關醫用軟件等產品,如用于疾病預防、診斷、監護、治療監測、健康狀態評價和遺傳性疾病預測,需經監管部門審批注冊,并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準技術準入方可應用;已經應用的,必須立即停止。
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開展高通量基因檢測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單位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已經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且符合申報規定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申請試點,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所在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交申報材料,同時明確了申請試點的基因測序項目,如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遺傳病診斷、腫瘤診斷與治療、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等。
在美國進行基因檢測比較簡單。人們甚至可以在網上下單,檢測機構會將用于檢測的物品快遞到家里,受檢者留樣后將樣本快遞回檢測機構就可以了。但是,我國基因檢測行業在檢測設備、檢驗資質、檢測標準、檢測人員專業素質等方面還有待規范。人們在進行基因檢測時,一定要看清測序產品是否具有國家頒發的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檢測機構是否具備相關資質。
近來,面對一些企業宣稱完全自主研發出基因檢測產品和配套設備,實則為進口貼牌產品的現象,行業內、科學界發出了很多質疑的聲音。我國基因檢測領域應該注重自主創新。用于中國人的基因檢測芯片和配套檢測設備,都應該基于中國人的遺傳數據研發。例如,北京等地用于耳聾基因篩查項目的檢測芯片就是基于中國耳聾人群遺傳背景研制的,其根本意義在于指導我國聾人及正常人生育,減少聾兒出生,提高國民素質。
截至2013年5月,全球已經發現3007種基因疾病,其中2776種已經進入臨床檢測階段,231種仍在研究階段。目前,全球有618個具備資質的實驗室在進行相關基因檢測工作。未來,基因測序費用將逐漸下降,但分析、解讀費用依然會比較昂貴。每一個人都可能獲知自己的基因組序列,從而幫助醫生根據個體的遺傳背景決定用藥方案,個體也將根據基因信息選擇適當的飲食和鍛煉方式等。
我國基因診斷行業已經出現國產優質診斷產品與國外同類產品直接競爭,甚至取代的局面。可以預見,未來國內優勢企業一方面會向上游核心技術及配套診斷儀器自主研發生產方面發展,通過不斷研發新的診斷產品來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優秀企業將逐步加大對國外市場的開拓力度,積極參與國際高端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