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入、人口紅利卻減弱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機器換人”也逐漸變成了工業制造的一種趨勢,同時也變成了工業進化中“時尚”的代名詞。
制造企業目光投向“機器換人”
自動裝配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巡檢機器人、倉儲物流碼垛機器人、智能掃地機器人……這些五花八門的機器人,如今都出現在了杭州機器人企業的產品名單上。
杭州新坐標有限公司是一家長期從事汽車零部件鍛造的制造企業,總經理徐納說:“人做不了的精密零部件,機器人能做,只要有個把人盯著做些輔助工作,機器人可以一天24小時不休息,產量上去了,品質提高了,勞動環境更安全了。2013年我們投入了2000萬元購買自動化機器設備,今年要繼續擴大產能,設備投入計劃增加到3000萬元”。
省經信委相關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2年,裝配線工人的平均工資提高了近兩倍,從每年2425美元提高到了6750美元。
“勞動力成本提高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何保證和提升浙江制造的地位,工業自動化是一條必經之路。”杭州市經信委電子信息處處長陳斌對機器人未來在市場上的應用前景十分樂觀。
據介紹,目前杭州市已經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機器人自動化技術研發制造企業。2013年上半年,杭州市經信委組成調研組,以發放問卷和實地走訪的形式,調查了杭州市與“機器換人”有關聯的120家工業企業,并選取較符合要求的8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數據分析。調查結果發現,84家受訪企業中有84.5%存在用工缺口,有超過94%的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向“機器換人”。
“機器換人”解決用工難題
“我們公司提供給一線生產崗位員工的月收入為3000元至4500元,并保證每年增長15%,同時提供免費集體宿舍,即使如此還是很難招到工人,今年缺口高達25%以上。”元旦前的一段時間,杭州某塑化機電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正在為企業招工難而發愁,在苦苦思索著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
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春天似乎正在逐漸逼近,而在制造業大省的浙江,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的信號正在被釋放。作為智能制造的代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工業機器人的話題。
據悉,杭州市正在探索一項新的解決方法,《關于杭州市“機器換人”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已經于2013年11月15日征求意見結束,目前正在起草完善中,這份文件的出臺將對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破解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制約有重要意義。
杭州市經信委技術裝備處有關人士表示,未來五年計劃每年實施“機器換人”項目450項,完成技術改造投入450億元,引導和推動企業加快改造、更新設備,引進智能化信息技術,積極開展應用智能化、自動化機器的技術改造工作,幫助企業實現生產工序自動化。
臨近春節,我省不少制造企業經營者都有同樣的煩惱,“絞盡腦汁想留人,員工卻不領情。”這樣的抱怨頻繁出現在人力資源負責人、企業老板的閑談和微博上。
針對目前制造業普遍出現的“用工荒、留人難”現象,杭州的機器人企業開始發掘這塊市場大蛋糕。如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就推出了工業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通過驅動技術、機構技術、控制技術、傳感檢測技術的有機整合,優化各種獨立、分離的設備和人工流水線,發揮設備人工的最大效益,為企業大幅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最大限度實現減員增效,產出最大的效益。
人口紅利消失的催逼
重慶市敢于提出機器人產業“千億計劃”,信心在于該市汽車、電子產業均具有較強基礎,而這兩個產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強烈。
據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該市汽車產量將從現在占全國的12%增長到15%,電子方面也將達到年產1億臺筆記本的產能,產業工人達到100萬人。“這些都預示著未來重慶兩大支柱產業工業機器人整機需求量巨大。”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尹華川說,重慶化工、裝備制造、采礦等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
“然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生產力成本上升,以及產業結構升級,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院地合作辦主任、重慶機器人首席專家何國田表示。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4中國社會藍皮書》稱,未來10年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轉型。事實上,我國正遭遇勞動力日益緊缺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漲的問題。
相比人力成本,近年來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以焊接工種為例,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如果按照4000元算,一臺焊接機器人目前售價15萬左右,一般能抵3個工人,基本和人力成本相當。而且機器人的使用壽命至少3至5年,成本優勢就更明顯了。
與此同時,機器人還能夠在惡劣、危險以及重復等特殊、不宜于人工作的環境中工作,具有人工勞動力所不具備的優勢。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2005—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其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IFR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望在今年爆發,大規模實現機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據統計,每萬名工人中,日本工業機器人數量是400個,歐盟為250個,而中國只有20個。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與公共關系部部長哈恩晶解讀稱,“這反映出我國機器人的應用現狀,但也預示著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注定是一個朝陽產業。”
2013年12月30日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家配套產業集群。
前瞻產業研究院工業機器人行業研究小組通過對比美德日韓,測算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未來將超過160萬臺,而目前裝配量僅10萬多臺。
目前,上海已成為國內最大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公開資料顯示,該市已將工業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規劃2015年產業規模達200億元,2020年爭取達到600億—800億元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