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同捷)的債務危機終于出現轉機。1月18日,同捷發布關于重大事項的公告:已足額向償債保證金賬戶存入本期集合票據應兌付的本金和利息,合計1.054億元,可以正常履行本期集合票據的還本付息義務。
此前,同捷因為資金困難,已連續兩次發布了不能如約償還債務的公告。同捷最終能走出債務危機,主要得益于股東們的積極配股。而此次償債的資金來源部分來自于同捷股東的配股。
不過,雖然股東齊心協力配股使同捷渡過了難關,但這只能算權宜之計。而記者了解到,到今年6月份,同捷有一筆一億的債務又要到期。
國內汽車設計業的“老大“不能一直躺在股東付出的溫床中,接下來如何生存和發展,依然值得同捷的管理層深思。
違約風險已化解
因為前期擴張過快等多種原因,國內汽車設計界“鼻祖“同捷遭遇債務危機。
同捷是11楊浦SMECN1發行的六個聯合發行人之一,11楊浦SMECN1發行人民幣3.35億元,期限3年,到期兌付日為2014年1月21日,每年付息一次,到期還本付息。其中同捷發行金額為1億元。
按照募集書上的償付安排,公司應在到期兌付日期前3個月(即2013年10月21日),向償債專戶存入應兌付本金的10%,即1000萬元;,在該期集合票據到期兌付日前10個工作日(2014年1月3日),將應付本金、利息款項合計9540萬元存入償債專戶。
不過,同捷于2013年10月22日和2014年1月3日,先后兩次發布公告表示,由于現金流較為緊張,短期償債壓力較大,無法按計劃償付該集合票據。公告還顯示,如果同捷科技無法按時足額向投資人償付債券本息,則由該期集合票據的擔保人中國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履行代償責任,不會對該期集合票據正常還本付息產生不良影響。
其實,早在去年10月,為了解決同捷的債務危機,同捷董秘時永飛提議:現有股東按股比以1.3元的價格進行配股。
此后2013年11月20日,同捷召開股東大會,計劃按照1.3元每股的發行價格向原股東發行股份18777.90萬股,向公司管理層和核心員工發行股份2000萬股。并在幾經坎坷后,在股東大會上順利通過。
顯而易見,這個方案的好處是:所有的股東共同受益,對股東更加公平;第二,能直接增加公司的資本金,增強公司競爭力,如果該方案順利通過,直接能為同捷募集到2.5億元左右人民幣。
不過,這個看似完美的方案,實施起來并非那么容易。按計劃,原股東應在股東大會召開后10日內書面通知同捷科技其具體的認購股份數量。
但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上述認購事項仍未按照計劃進行,同捷科技也未收到任何增資款項,增資事項后續進展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加上2013年以來,同捷科技業務規模大幅下滑,經營狀況繼續惡化。
2013年前三季度,同捷科技實現營業收入為11734.78萬元,同比下滑44.20%,當期經營虧損3480.56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3985.36萬元,以至于12月23日,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已將同捷的主體信用級別由A-負面下調至B負面。
還只是權宜之計
“有股東的支持,同捷的債務問題一定能挺過去。“同捷某股東對記者說,同捷的配股還沒有結束,還在陸續投,近兩周,同捷董秘時永飛仍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督促股東配股上。如果所有股東按照同等股比配股,直接能為同捷募集到2.5億元左右人民幣。
不過,同捷的債務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在集合票據之后,同捷還有1億的債務需要償還。
2012年同捷科技還以非公開方式發行了中小企業私募債券——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第一期)。該債券簡稱“12同捷01“,發行規模1億元,債券年限3年,票面利率8.15%,到期日2015年6月12日,最近行權日為2014年6月12日。12同捷01由上海市再擔保有限公司提供總金額3000萬元的無條件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從賬面上看,如果所有股東齊心協力積極參與配股,上述債務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但是,在解決了債務問題以后,同捷的后續發展仍需要資金來投入。這意味著,雖然暫時渡過了難關,但依靠股東投入來償還債務,這只是同捷的權宜之計。而股東也不會無休止地投入,股東的投入有所回報,同捷還必須具備自身造血功能。同捷的股東也一直在想方設法救同捷。股東們已經在積極探索未來的發展方向,推動本土設計走向高端。
在重新當選為同捷董事長后,雷雨成也在積極地為同捷的未來出謀劃策。“同捷每年的凈利潤都占銷售額的10%左右,2010和2011年都是5000萬,2012年是4500萬,雖然低點,并不存在資金壓力。“雷雨成告訴記者,對于一家資產規模6億的公司而言,目前同捷的銀行負債2億多,占總資產30%多,資產負債率并不算高。
而同捷這幾年業績不好,雷雨成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同捷設計在向精細化發展,成本相應提高,但設計價格并沒有提高。所以,下一步同捷的當務之急是要提高主營業務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作為國內自主設計公司,目前的設計能力與國際設計公司相比,仍存在業務鏈相對低端導致溢價能力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仍是同捷管理層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