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一些基層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手近日向記者反映,國家10年前明文規定“農機燃油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機手”的政策至今沒有落實。
“沒有農機當幫手,就沒有今天規模農業的發展。”在啟東錦榮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井榮眼里,60多臺套各類農機是他敢辦家庭農場的最大底氣。今年68歲的朱井榮通過全托管方式耕種了2800畝地,涉及4鎮9村1280戶,成為啟東最大的家庭農場。
家住海門市海門港新區頭甲村27組的村民王徐兵,夫妻倆通過流轉等方式種地1500畝。之所以敢這樣做,其成立的徐兵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92臺套各類農機具為他提供有力的支撐。
朱井榮拿著一本法律匯編不解地追問記者,自己每年向國家交售100多萬公斤糧食,光柴油支出就有10多萬元,沒1分補貼是啥原因?根據2004年1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規定,“國家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農業機械的農業生產作業用燃油安排財政補貼。燃油補貼應當向直接從事農業機械作業的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放。”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無論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還是農機手,這項寫入法律之中的優惠政策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據了解,目前農機手能夠享受的用油優惠是農機部門與石油部門共同推出的“加油卡”,但農機部門再三強調“這不是國家規定的農機燃油補貼”。持這種卡,農閑時加油可享受油價2%的優惠,農忙時優惠為4%。
“農機燃油補貼中央是發了,只不過給了種地的農民。”省農機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周洪告訴記者,農機燃油補貼通過一卡通打到了農民的綜合補貼中,直接從事農機作業的合作社和農機手沒有享受到。
周洪透露,當初農業部門考慮直接補貼給農機手存在用多少、補多少、誰來核實等諸多現實操作難題,加之農機分散,面廣量大,核對工作繁重,容易弄虛作假,因而就將這筆補貼簡單化操作,攤到了田畝上。現在隨著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規模農業的發展,農機相對集中,直接補貼給農機操作者條件相對成熟了;再說,放眼發達國家,農業用油都是享受免稅政策的,國內農機也不應承擔燃油稅。
周洪說,去年省政府出臺的秸稈還田補貼政策采取“誰作業補貼誰”,農機燃油補貼政策也可以套用這個辦法,通過加油卡、農機合作社,把農機燃油補貼跟機手的用油量、作業量結合起來,這樣既鼓勵了農機合作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又使農機燃油補貼政策更加公平、合理。這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使政策更加體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