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種大宗商品正在中國新興消費階層中引發如饑似渴的需求,其定價如此重要已影響到了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
商務部甚至進行戰略性儲備,為了達到穩定價格的目的,最近幾周一直在增加它的儲備。
顯然,豬肉在中國很重要。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和消費國,在今年全球生產和消費的1.09億噸豬肉中,中國大約將占其中的一半。
如今,投資者有機會押注這樣一筆交易,它正試圖將中國顯然難以滿足的豬肉需求與美國高效的豬肉生產相結合。周四,去年買下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的中國豬肉制品企業正式啟動了一項計劃,將通過擴大后的企業在香港上市,尋求籌集412億港幣(約合33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即53億美元。
去年,當中國雙匯國際食品公司拿出47億美元買下史密斯菲爾德時, 創下了有史以來中國公司收購美國企業控股權的最大交易額。合并的公司之后已重新命名為萬洲國際,它的上市將成為繼2013年4月一家巴西保險公司之后規模最大的一次IPO。
這筆交易代表了一種有違常理的押注——萬洲國際可以借助美國的低價。盡管中國的豬肉市場規模巨大,勞動力相對便宜,但中國在豬肉生產的效率上卻遠遠落后于美國。
“美國的豬肉生產成本是中國的60%;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不合常理的,”鼎暉投資董事長吳尚志1月在香港的一場投資論壇上說。
鼎暉投資是中國數一數二的私募股權集團,代表中國社保基金和許多海外投資者管理資金。鼎暉投資和高盛(Goldman Sachs)在2006年一起買下了雙匯的少數股權,它如今已成為萬洲國際最大的單一股東。萬洲國際的初步上市文件顯示,IPO之前,鼎暉投資持有它38%的股份。
吳尚志在論壇上說,他認識到了從美國向中國出口豬肉代表著怎樣的機遇。萬洲國際的證券交易備案文件顯示,從2010年到2012年,中國平均生豬價格為美國的1.65倍。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去了農村,”吳尚志說。“我在自家的院子里養豬。那時候我不花一分錢。但時代變了。在一體化的全球經濟環境下,這種相對優勢的指向無疑是相反的。”
中國的豬肉價格較高是因為飼料谷物的價格高,生豬養殖規模比較美國也要小得多。在美國,年產生豬至少3000頭的農場約占總產量的83%。而在中國,這種大規模的養豬場僅占產總產量的約2.5%。
與此同時,土壤、水源污染越來越嚴重。城市化進程加快,威脅著中國種植豬飼料所需的耕地,這也是豬肉價格波動加大的原因之一。此外,普通中國人幾乎每天都會聽到食品安全的丑聞,而國內的豬肉行業也無法幸免。
對中國的決策者來說,保障安全、穩定的豬肉供應,并密切監督其價格,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豬肉是中國消費物價膨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如此,它也成了影響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制定的一個因素。
中國中央電視臺周一的報道說,國內的生豬價格在過去兩個月下跌了約50%。這緩解了中國的通脹壓力,也在經濟增長速度跌至十多年來的最低點時——至少目前如此,給予決策者更多空間,為其他面臨困難的經濟領域帶來流動性。
“充足的生豬供應意味著,決定食品通脹最重要的因素,即豬肉價格,可能會在未來數月保持低迷,”英國凱投宏觀公司(Capital Economics)研究中國問題的經濟師王秦偉和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在周二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除此之外,經濟前景也不太樂觀。在當前的價格水平下,許多養豬的農民是賠錢的,他們因此已開始減少養豬的數量,這又意味著,豬肉價格有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反彈。”
最近幾個月,中國內陸省份的商務廳官員利用生豬價格下降的機會增加冷藏和冷凍豬肉的戰略儲備。但與中國的肉類總消費量相比,此類儲備通常非常少,而且凍豬肉只能保持幾個月,因此,商務部的購買計劃可能不會給國內的豬肉價格趨勢造成較大影響。
除了增加出口到中國的美國豬肉的總量,萬洲國際或許會尋求擴大在華經營的規模。73歲的萬洲國際董事長萬隆是有這方面經驗的。
萬隆從1968年開始在萬洲國際的前身——河南漯河肉聯廠工作。到1984年,他已經升任肉聯廠總經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萬隆將一個小型國有豬肉加工廠轉變成私營跨國公司,使其成為世界最大豬肉加工商。
“我是一個標準的殺豬賣肉的屠夫,”萬隆告訴官方新聞機構新華社。“我什么事兒都不干,就干這一件,其他什么事我也干不了。”
除了擁有世界最大豬肉出口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萬洲國際旗下的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開始在深圳上市。該公司還擁有歐洲收益最高的Campofrio包裝肉品公司37%的股份。如今,萬洲國際雇傭了大約12萬名員工,其中美國的員工接近四萬名。
萬洲國際IPO計劃的大部分所得將用于支付該公司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時承擔的債務。但獲得開發未來資金市場的機會可能會讓該公司在全球豬肉行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周四,萬洲國際開始正式向投資者推廣其IPO計劃,從募股條款清單的一個副本上看,該公司尋求籌集293億港元至412億港元的資金。本次募股將使該公司的估值達到151億美元至212億美元。
如果籌資規模達到53億美元的最高定價,萬洲國際的IPO計劃將會是2013年4月以來全球第一大IPO交易。數據公司Dealogic提供的數據顯示,巴西保險公司BB Seguridade Participacoes2013年4月在巴西圣保羅股市上市時籌得57億美元的資金。
條款清單顯示,萬洲國際將發售36.6億股股票,股價為每股8到11.25港元。 其中大約80%是新股, 20%是來自準備售股的現有股東所持的股票。
投資條款清單沒有說明哪些股東將出售股票。除了鼎輝投資、高盛和公司的管理層,萬洲國際的其他大股東包括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和前總理溫家寶之子參與創辦的私募股權公司新天域資本公司(New Horizon Capital)。
此次IPO附帶一項增售選擇權,萬州國際可增售20%的股票,這些股票將全部來自現有股東。另一項有關超額配售權的規定將允許承銷商在股市交易開始后的前幾周,出售額外15%的股票。
IPO交易使萬洲國際的估值達到該公司2014年預期收益的15倍至20.8倍。如果將史密斯菲爾德的債務考慮在內,這個估值高于雙匯去年對史密斯菲爾德的估值——預期收益的14倍,雙方達成了價值70億美元的交易。
萬洲國際IPO的承銷商達到了29家,打破了中國銀河證券2013年5月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時雇傭21家銀行的記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中銀國際、中信、瑞銀集團(UBS)、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高盛和星展銀行(DBS)是此次IPO交易的主要承銷商。
摩根士丹利、中國銀行(2.68,0.00,0.00%)和中信去年曾為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提供建議,中國銀行為該交易提供了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