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無錫、南寧、杭州蕭山、天津濱海、銅陵等地對房地產松綁之后,如今河南鄭州也加入其中。此外,據媒體報道,福州、寧波等多個二、三線城市都傳出打算救市的傳言。
來自民生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前將地產政策的制定下放至地方政府手中,增加了調控的靈活性,其中庫存較高的三、四線城市可適當支持刺激需求,已限購但成交低迷,房價平穩的二線城市適當放松限購,根據各地地產市場的具體情況,出臺力度不同的政策。但調控放松的大方向是確定的,且步伐正在加快。
那么地方政府救市會否大范圍擴大?是否會引發更大的經濟風險?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隨著房地產市場趨勢性分化和調整過剩產能等,局部風險開始暴露,但只要處置得當,做好處置預案和政策儲備,就不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劉世錦稱,經濟增長超預期回落,實體經濟壓力進一步向金融體系傳遞,與房地產分化和產能過剩相關聯的金融產品風險開始暴露,影響到市場預期。
他續指,特別是“剛性兌付”慣例被打破,國債和信用債收益率分化,銀行對房地產、過剩產能行業的貸款更為謹慎,表外業務收縮。對于難以直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企業而言,融資渠道收窄,資金壓力加大,在影響經濟增速的同時,觸發更多風險點的可能性加大。
同時,房地產增長的區域格局趨于分化,不少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供給相對過剩,庫存明顯增加。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更加謹慎,預計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回落至16%左右。
不過劉世錦認為,就需求管理與推進改革而言,針對經濟的短期波動,特別是大幅波動,采取適宜的措施是有必要的,需求管理不應被排除在政策儲備之外。但若沒有調結構、換機制的配合,這類刺激措施有可能延緩甚至強化原有的增長方式。
因此劉世錦建議,在抓好相對慢變量的重大改革的同時,可優先啟動需求側、見效快的改革措施,可以在短期內起到擴需求、穩增長,對刺激政策發揮替代效應的作用,同時通過換機制、調結構,有助于培育中長期增長新動力。
此外,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Freeman經濟學講席教授, 博士生導師李稻葵也表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確進入了一個轉折點,但他不認為房地產行業將會出現美國2007年、2008年那樣大規模的下降。他認為,現在已經有房子的,持有房產的這部分家庭,他們不會像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前那樣被迫拋售,“因為中國家庭的杠桿率是很低的,中國人買了房子一般不會拋售。所以頂多影響的是新的增量的部分,而增量的部分我相信房地產商現在是高度關注這個事情,會調節他們推出新產品的速度。”所以整個房地產行業將進入一個秋天,而不是冬天,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