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消息,在近期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ECR大會媒體見面會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主任、中國ECR委員會聯合主席張成海在演講時表示,"標準化的物品編碼不僅將在大數據分析中起到重要的信息匯聚作用,更將提升數據之間的關聯性,降低數據分析的復雜度,大幅提高大數據分析的準確性。"
張成海提到,我們正在進入智能商務時代,海量數據充斥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商品信息格式、貿易信息交互規范等數據的標準化對信息深入挖掘、零供企業之間信息互聯互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商品信息不標準、信息交互模式不統一,導致了"信息孤島"出現,制約了貿易伙伴間的信息匯總,影響了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不僅增加了流通成本,妨礙了貿易協同,而且對商品流通環境造成了極大影響。
根據國際相關研究顯示,零供雙方的商品主數據不一致給行業帶來的損失巨大:英國預計在未來五年將有近10億美元的銷售損失是由于數據一致性程度低造成的,澳大利亞將有超過9億美元的銷售和利潤損失與數據不一致有關。
張成海強調,"數據資源的獲取需要物品編碼和自動識別技術的支持,標準化的物品編碼在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商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統一編碼作為商品的身份證,是進行信息匯聚,提升數據之間的關聯性,降低數據分析的復雜度,大幅提高數據分析準確性的最有效手段。"在大數據時代,如何提高數據質量,通過物品編碼與標準化數據降低供應鏈成本,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實現供應鏈全過程暢通,已經成為全球標準化機構和編碼組織共同努力的方向。
據了解,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是國務院授權成立的統一組織管理我國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的專門機構,20多年來,在物品編碼管理、標準制定、技術研究、社會服務和推廣應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以商品條碼為基礎的產品信息庫、國家商品信息服務平臺、國家產品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國家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和國家物聯網統一標識與公共服務平臺的"一庫四平臺"信息化服務模式。
商品條碼作為商品流通的"身份證",已經在我國5000多萬種商品、上百萬家超市商場、95%以上的快速消費品上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商品流通、外貿出口和現代物流的發展,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服務網絡經濟和政府監管領域,編碼中心還承接了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組織的"研究推進電子商務產品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研究建立電子商務交易產品基礎信息規范化管理和基于統一產品編碼體系的質量信息公開制度"工作,為我國網絡環境下的產品質量的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另外,為更好地促進行業的發展,規范電子商務交易產品質量信息發布規范,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也在制定一系列相關的國家標準。
今年6月10-12日在廣州召開的2014年第十二屆中國ECR大會將以"數據供應鏈--消費品行業轉型新引擎"為主題,邀請傳統消費品企業和新興電子商務企業400余位代表,分享、交流與討論各自的發展規劃,并就供應鏈協同、數字化、標準化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張成海提到,"我們之所以強調數據供應鏈的重要性,就是希望通過消費品行業中產品數據信息的作用進行探討,使大家認識到,在大數據時代,在數字化的今天,零供企業要想利用互聯網、移動設備等與消費者實現互動、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想要在零供企業之間實現商品信息、物流信息無縫對接,就必須共同提升產品數據質量,遵循行業統一的實施標準/準則,加強商業技術創新和產業調整,以適應電子商務這個新興的巨大市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ECR大會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將與中國ECR委員會、我國商品流通標準化主管部門以及近百家消費品企業,還將共同發出"中國零售業商品信息標準化聯合倡議",呼吁全行業采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格式,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實現零供之間準確、高效、快捷、安全的信息互聯互通。與此同時,倡議企業代表也將就標準信息如何實現集團企業內部信息整合,如何推動零供企業間信息協同,如何為企業贏得更多收益,如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消費者在消費的同時了解更多的產品信息,獲得更好的購物體驗等內容進行專題分享。
會議同期還安排了其他精彩的活動,包括組織與會代表參觀SPAR嘉榮配送中心,親身感受歐洲零售企業先進的管理營運理念,詳細了解如何實現零供協同。同期還將開展"2013年中國ECR優秀案例頒獎及分享活動",獲獎企業將會分享他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如何創新思路,協同合作,實現供應鏈快速發展的經驗。此外,編碼中心還邀請了國內知名電商、傳統零售業企業,就消費者需求和創新、供應鏈優化、信息與解決方案等內容進行專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