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亞馬遜放出了一個名為PrimeAir的大衛星,要把快遞通過無人機送到用戶家中。緊接著UPS也不甘示弱的宣布開始試驗無人機送貨項目。
這讓平時只出沒于航拍、偵查等特殊場景中的小型無人機走進了大眾視野。無論是價格還是操控,對普通人來說,無人機都開始變得不那么遙遠。
除了亞馬遜和UPS,包括順豐在內的國內企業對無人機商用的探索也就此開始。一些創業團隊更是把目標瞄準了這個空中領域。
據了解,智能無人機距離大規模進入物流行業尚有數年的時間,目前這項熱門的新硬件產品或將用于航拍業務,各大媒體或將是智能無人機的首批用戶。
智能無人機越來越親民
在無人機領域,大疆(DJI)和AR Drone是所謂的大牌。這兩個陌生的名字可能不能引起你的注意力,但熱播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空中俯拍鏡頭,則都是由深圳大疆公司的PHANTOM完成。
但這款無人機仍需要較專業的操作和近萬元的價格,不過隨著智能硬件熱潮的到來,這個市場涌入了一批攪局者。
來自廣州的億航Ghost團隊近日剛剛完成眾籌,他們走的同是“親民”路線,塑料機身的四旋翼無人機是他們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塑料意味著更低的成本與更輕的機身,而售價2000元左右的Ghost無人機引起了極大地關注。
億航聯合創始人熊逸放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他們的產品設計確實是圍繞這句話展開的,因為Ghost無人機最大的特色就是你可以使用你的智能手機來對無人機進行操控,你確實可以扔掉那個復雜又笨重的操控器了。
“想去哪里點哪里”,這是騰訊科技在體驗了Ghost四旋翼無人機后的最大感觸,通過一個藍牙信號裝置,并在手機上安裝一個類似于導航地圖的App,就可以操控無人機在方圓2-3公里內完成立體飛行,并且可以攜帶不超過2KG的物體。
熊逸放介紹,相對于其他產品,用戶在使用億航Ghost的時候不用再去操心無人機的平衡問題,無人機對于自身所處的環境會智能的進行判斷,從而決定四旋翼分別的轉速,來保持無人機的平衡,“如果無人機快要沒電了,他會自動回到起飛的地點,也就是說用戶使用的門檻極低”。
物流:正式使用仍需時間
據了解,FAA(美國聯邦航空局)曾申請在美國國內商業活動中使用無人機的提案,根據FAA的計劃,探測和避讓無人機系統的初步執照將在2016至2020年之間發放,屆時,無人機商用的技術能夠普遍達到在規劃線路上探測和避讓的水平。
也就是說,按照FAA的計劃,在2016年之前無人機還很難商用化。但亞馬遜CEO貝索斯從去年開始就放出了這個大衛星,號稱將在2015年實現無人機運送包裹。直到近期的貝索斯在致股東的信中寫到亞馬遜的無人機已經出到了第七代,但仍在“試用”階段。
在國內市場,順豐內部就特別開辟了一個研發部門,主要研究如何將快遞更快的送到客戶手中。從去年9月開始,順豐在廣州東莞市松山湖測試了無人機配送過程。
“考慮到一些不可控的人為因素,無人機項目不會直接接觸客戶,而是限于各配送網點之間的配送。”順豐方面這樣解釋。
順豐的無人機配送主要針對偏遠地區的網點之間配送,利用交通不夠便捷的缺陷發揮優勢。從順豐無人機快遞到亞馬遜的Prime Air物流計劃,無人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但法規的缺失問題為無人機真正進入物流行業造成了管理真空。
以中國為例,中國民用航空局飛行標準司去年11月出臺《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管理暫行規定》,根據上述規定,航空器處于駕駛員或觀測員目視視距內半徑500米,相對高度低于120米的區域內的微型(空機質量小于等于7公斤)無人機,無須證照管理。
但物流所使用的無人機所需的距離、高度、重量都會大于規定所要求的,具體商用的無人機規定仍需要法規層面進行明確。
顯然,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想讓無人機把快遞卸貨到你家陽臺?估計還要等個2-3年。
媒體或將標配無人機攝像
在眾多媒體對去年北京“最牛違建”的報道中,有幾組圖片對樓頂的違建拍攝的最為清楚。當其他記者都只能在樓下思索如何才能爬到樓頂時,受雇與某媒體的無人機直接飛到了空中,無死角的獲得了大量該違建的獨家照片和視頻。
無人機的出現使其本身也成為了一個新聞,并讓在場的傳統媒體記者們不再關注樓頂的違建,而是忙著用手機拍下無人機的圖片傳給自己的領導,并督促其為自己添置新裝備。
業內人士透露,社會記者以及攝影記者是所有記者中比較“苦”的,連有的保險公司都不愿為這兩類記者投保,因為他們總是出沒在一些天災人禍之處,并且盡力的去靠近更危險的事件核心區域。而無人機的出現,確實讓一些媒體發現了新大陸,讓他們可以快速而無危險的接近新事件中心。
事實上,CNN和喬治亞理工學院就在上個月宣布,他們將合作研究如何安全有效地操縱無人機。
“我們希望通過合作來分享知識,從而使CNN和其他媒體機構能更快更安全地將這項新技術融入到新聞報道中。”
隨著便捷操作的廉價智能無人機開始普及,每個攝影記者也都有望配備這種“新裝備”,目前看來,媒體航拍領域將會是智能無人機最先顛覆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