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青島港集團大港分公司49泊位靠泊了一輛滿載1.2萬噸外貿進口氧化鋁的“心宿2”輪。這意味著該公司在受德正系騙貸風波影響后,重啟了其外貿進口氧化鋁接卸業務。
“由于受到德正系騙貸案件的不利影響,"躺槍"的青島港作為受害方承受了一定程度的名譽損失。”青島港集團方面的消息稱,隨著案件的逐漸明朗,包括質押倉單為個人私刻公章偽造、與中信資源沒有合約關系等真相浮出水面,該集團的外貿進口氧化鋁業務基本恢復正常。
但始于6月初的青島港融資騙貸風波至今沒有平息,青島港(06198.HK)7月28日深夜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表示,該公司以及母公司青島港集團接獲中信資源(01205.HK)的民事起訴書,要求取回存于青島保稅倉庫貨物,如不能交付則必須賠償1.08億美元,案件將于9月初開審。
另外一個“壞消息”是,包括高盛集團在內的諸多國外企業開始進軍中國倉儲市場。銳財經分析師劉江遠7月31日對記者說:“這加劇了新進業者與老牌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
中信資源索賠上億美元
與其他青島港相關融資騙貸法律起訴案不同,這次中信資源的訴訟主體不是德誠礦業。
青島港公告顯示,根據訴訟文書,原告人中信資源旗下中信澳大利亞資源貿易有限公司已向青島海事法院提交訴訟書,因青島港相關方不向中信交付223270噸砂狀冶金級氧化鋁和5004噸電解銅,致使中信由于無法處分標的貨物而遭受嚴重損失。
中信資源要求法院確認其對目前存放于大港分公司的青島保稅倉庫中貨物擁有合法所有權,以及判令青島港相關方向中信交付標的貨物,如不能交付,賠償貨款損失約1.08億美元,約6.65億元人民幣,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費用。
“標的貨物乃以第三方貨運代理青島鴻途物流有限公司的名義儲存于集團大港分公司,并已因涉嫌刑事活動而由公安機關扣留,而公安機關亦已向青島鴻途進行調查。”青島港國際則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與中信“并無合約關系”,因此管理層初步評估認為“法律訴訟缺乏充分理據”,公司將積極抗辯上述訴求。
早在6月初,青島港國際董事長鄭明輝曾表示,“貨主及代理均為本公司的獨立第三方。本公司并非貨主與代理間協議的訂約方。除裝卸及倉儲服務外,本集團目前并無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務,且本集團并無于涉及調查的金屬產品中擁有任何權益。”
據本報記者了解,青島海事法院已確定將于9月9日9時30分就法律訴訟進行一審。然而,最終青島港是否需要承擔賠付責任依然是未知數。
8月1日,有消息稱,青島港方面認為該案件可能起訴不實,因此已向青島海事法院提交了中止該案件審理的申請書。
青島港或有連帶責任
“這個事件中最大的責任方顯然在于第三方貨代青島鴻途物流。”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丁娟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中信資源是與第三方貨代簽署的合同,而青島港未與其直接簽訂合約,因此中信資源理論上應該直接起訴第三方貨代。從法律層面來說,合同的效力僅適用于合同簽訂的雙方,中信資源與青島港之間并無直接的合約關系,因此不具備向其追索的權利。
工商注冊信息則顯示,青島鴻途物流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注冊資本為200萬元,企業法人為青島恒通進出口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旭軍,分別出資195萬元、5萬元。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青島鴻途物流有限公司隸屬于德正資源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氧化鋁及其他有色金屬的港口代理業務。
不過丁娟同時表示,最終青島港是否需要承擔責任,還需要通過證據來決定。
“雖然法律條款并無顯示青島港與中信資源存在直接的合約責任關系,但法院最終認定后果由誰來承擔,主要是通過證據來判定相關責任方在過程中有無過失和過錯,是否存在故意等,由此來判定是否追究其民事責任等。”丁娟表示,青島港作為倉儲企業及第三方監理公司,一旦確認其存在監理責任,或者在內部監管上出現漏洞,甚至如果被發現其與第三方貨代串通致使貨主遭受損失,青島港或需要承擔連帶責任,而可能賠償部分相關損失。
加速行業洗牌
在劉江遠看來,對于青島港乃至國內的倉儲行業企業來說,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行業競爭已經呈白熱化。”
最新的消息是,高盛2010年收購的大型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正計劃在上海等中國保稅區設立倉庫。
“西方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都希望為現有倉儲機構尋找替代選擇。”消息人士表示,高盛集團的金屬倉儲業務首次進軍中國市場,加劇了新進從業者與老牌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
上述人士表示,因西方從業者必須依賴中國當地代理機構監督倉儲業務,這次丑聞使銀行和貿易商對西方金屬倉儲公司的信心動搖,很多公司在考慮棄用中國的代理公司,在國內成立自己的機構來直接監督倉儲。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基本金屬生產國和消費國,大宗商品倉儲業務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劉江遠說,未來的競爭將很殘酷。
一個佐證是,世天威(Steinweg)正考慮擴大在中國的版圖,在青島、上海以及其他地方租賃更多倉庫。
總部位于荷蘭鹿特丹的世天威總部已有167年的歷史。世天威的做法有別于其他同業對手,通過運營和管控自己的倉庫,在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搶占了一席之地。該公司租賃通常位于港口自貿區的倉庫,由自己的員工來管理庫存。
自騙貸丑聞爆發以來,已有逾10萬噸銅從競爭對手的倉庫轉移至世天威管理的倉庫。這相當于上海保稅倉庫銅庫存估計數量的約五分之一,幾乎等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全球銅庫存總量。
業內人士表示,若高盛旗下Metro決定進軍中國,將可能效仿世天威的業務模式,運營和管控自己的倉庫。目前而言,世天威的模式似乎獲得了回報,擔驚受怕的銀行和貿易商施壓倉庫運營商,要求他們證明存貨不可能與其他客戶的金屬相混淆。
綜合多方消息,包括CWT Ltd所有的CWT Commodities、Pacorini Metals、Impala、摩根大通(JPMorgan)旗下Henry Bath,以及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部分持股的新加坡公司GKE Corp等公司,也正在停止使用當地企業并招募員工來管理倉庫,或者正在考慮這么做。
“青島港騙貸事件大幅改變了倉儲業務的屬性,利用第三方不再是可行模式。”劉江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