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底反彈無望,煤炭價格正在上演“地下室”行情。
7月30日,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即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較此前下降了9元/噸,收報于489元/噸;港口實際交易價格更低,發熱量5500大卡的煤炭實際交易價格已經降至485元/噸,較之2014年年初的610元/噸,下降了125元/噸。
而7月28日,神華集團進行了自6月26日以來的第六次降價促銷,5500大卡動力煤最新售價為475元/噸,5000大卡動力煤價格則為415元/噸。據了解,國內市場上一次出現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跌至475元/噸的情況,還要追溯到2007年10月份。
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已經連續9周下調,但在神華集團一個多月六次降價面前,一切努力都化為泡影。記者獲悉,自7月1日起,神華集團開始實施新銷售政策——按照全月環渤海動力煤價格體系中的秦皇島指導價格區間下限的月度最低值結算;這也就是說,神華集團的煤炭價格成了環渤海港口下水煤炭的最低價格。
煤炭專家李朝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主要煤炭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價格戰”,一次次降價促銷導致整個煤炭市場的持續低迷。
“神華降價真的是太過頻繁了,即使我們政府取消所有的煤炭行業行政收費,也抵不上神華降價的速度。”煤炭大省山西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官員表示。
煤炭市場持續低迷
煤炭價格下行的首要因素是供求關系。
金銀島煤炭行業分析師戴兵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煤炭市場的低迷主要是因為市場需求疲軟和國內煤炭產能嚴重過剩。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7月12日發布的《關于2014年上半年煤炭經濟運行情況的通報》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煤炭庫存達到99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已有9個省份出現煤炭的全行業虧損,36家大型企業中有20家企業虧損,9家企業處于盈虧邊緣,全國煤炭企業虧損面超過70%。
面對煤炭行業的持續低迷,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曾經召集多家大型煤炭企業舉行座談會。與會的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給出三條紓困“藥方”,一是正視產能過剩問題,控制煤炭產能增量,二是降低庫存,三是規范國內煤炭進口市場,穩定煤炭市場價格,從而避免煤炭行業的全面虧損。
現在看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出的“藥方”顯然沒有得到行業“大佬”的認同,價格混戰加劇了行業的持續低迷。
本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2014年6月26日之前,秦皇島港口煤炭實際交易價格大約為510~515元/噸;當時,神華集團5500大卡煤炭價格大約在530~537元/噸,神華集團價格在市場競爭中并不占優勢;自6月26日起,神華集團先后開展的6次大規模降價促銷活動,不僅讓煤炭價格迅速破“5”,而且讓煤炭價格降至2007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煤炭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神華集團價格政策的變動,一方面體現了神華集團降價促銷、擴大市場份額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讓其他大中型煤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壓力更大。
李朝林預測,目前,我國煤炭企業除了少數行業“大佬”之外,幾乎所有的煤炭企業都處于盈虧邊緣甚至虧損狀態。
“作為國內煤炭行業的標桿企業,神華大打降價牌已經影響到了整個煤炭市場的價格體系。”上述煤炭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很多煤炭企業無可奈何地跟風降價,各大煤企掛牌價格基本上保持與神華集團報價的一致,預計部分中小煤企很難在持續降價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去。
PK山西
對于煤炭大省山西等省份來說,日子更加難過。
由于煤炭市場在總體上處于需求低增長、價格低水平的狀態,山西在2014年年初就調低了2014年的各項煤炭經濟指標。
按照計劃,2014年山西省煤炭總產量將控制在9.5億噸,同比降低1%;省外銷售量6億噸,同比降低1.6%;銷售收入不低于1.2萬億元,同比降低14.3%;實現稅費1100億元左右,同比降低4.3%。
前述不愿具名的山西地方官員表示,即使降低了各項指標,依照目前煤炭市場的環境來看,想要完成年度計劃也是相當困難的。
在調低煤炭經濟預期的同時,山西省政府想方設法“援手”煤炭企業。從2014年年初開始,山西明確提出減輕煤炭企業負擔,完成“清費立稅”,為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鋪路。
山西省長李小鵬在省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中明確表示,必須加大“清費立稅”的工作力度,清理省級以上政府批準的收費項目,保留合理的收費項目,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
據記者了解,山西省政府的“援手”并不限于此,比如,山西省財政廳決定繼續暫停“煤炭兩項資金”的提取,繼續暫停的時間區間為從2014年1月1日至國家煤炭資源稅改革方案正式公布之日為止。僅此一項,山西省煤炭企業獲得了15元/噸的政策“紅利”。
到2014年5月,山西省政府再次召開專題會議,部署煤炭行業“救市”政策,提出將原本在2013年年底到期的“暫停提取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讓發展資金、減半收取煤炭交易服務費”等政策延期。
山西省政府推出的上述政策,曾經被很多煤炭行業人士看作是地方政府的“托底”,也曾經被視為煤炭行業“回暖”的積極信號。但山西省政府的多重“救市”政策的疊加效果,可能還抵不上神華集團一次降價促銷的沖擊,因此在神華集團連續降價的沖擊之下,地方政府和中小煤炭企業的愿望落空,煤炭行業“回暖”也成了“偽命題”。
“以前企業的負擔主要源于地方政府的各種行政收費,但隨著地方政府在這一方面的減免,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來自神華的降價。”山西煤炭商人高軍(化名)向本報記者表示,如果神華集團繼續“領跑”煤炭降價潮,也許會致使一部分中小型煤炭企業退出市場。
高軍認為,雖然神華集團率先降價,但因為神華集團在煤炭行業是全產業鏈企業,同時又在煤炭運輸環節相對其他企業來說占有絕對優勢,因此神華集團可以在保持盈利的情況下擴大市場份額。
記者致函神華集團,但截至發稿前未獲回復。不過,神華集團新聞發言人孟堅日前公開表示,在當前煤炭行業供大于求的市場形勢下,為了鞏固和保持市場份額,神華集團必須保持一定的銷售力度,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實施調整價格。
“無論是某個煤炭企業還是整個煤炭行業,市場競爭的重點將會由價格競爭轉向市場份額競爭升級轉變,讓利爭市、以量補價等傳統市場競爭手段逐步減效,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和保持市場供需平衡將成為必然方向。”山西省煤炭工業廳廳長吳永平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