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選擇在炎熱的暑期花至少3000元給孩子報名上夏令營。這種在國外已經形成常態的課外實踐活動,近兩三年來,因為超低的前期投入和能夠快速獲得的高額利潤,吸引了各種機構的熱情。今年中國一二線城市各種名目的夏令營活動遍地開花,多達近千家,并有向三四線城市蔓延之勢。
而來自教育政策的變化和K12領域的在線教育機構的雙重擠壓,正逼迫為數眾多的中小型教輔機構推動業務轉型,逐漸瞄上夏令營這種資源嫁接型的“短平快”項目。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種“不務正業”的短視行為,容易降低家長的滿意度,或將加劇課外輔導生源的流失。
高利潤 低門檻
7月20日下午2點,北京氣溫最高達36℃,位于北京奧體森林公園附近的中國科技館的停車場上,一字排開近十輛大巴,從車里走出來的是身穿校服或者夏令營營服的學生。這些學生被組織帶領到中國科技館內,進行差不多兩個小時的學習觀摩,又將被這些大巴車接走,開始行程單上的下一個目的地。
每年的暑假,北京包含中國科技館在內的各類場館都在超負荷迎接一撥又一撥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這些場所只是各類夏令營活動環節的一部分。
這些在暑假積極參加夏令營活動,身著統一服裝,表情稚嫩,排隊等待的學生已經成為火車站、機場里常見的風景。同樣在7月20日,上午8點30分左右到達武漢天河機場,準備乘機返回北京的劉先生就看到了三個打算乘機去國內或國際的夏令營學生團。而在他乘坐的航班到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后,他又看到了同樣的一幕:那些已經付出幾千元甚至數萬元的家長們正低頭和自己的孩子交待注意事項,而孩子們則在相互認識新的朋友,嘰嘰喳喳,對這段旅程充滿了期待和興奮。
事實上,夏令營活動在中國興起不過9年時間,最近兩三年來已經形成火爆局面,分布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等一二線城市的夏令營機構已經多達近千家。
而更多的“掘金者”還在不斷涌入這個市場。這些組織主體除了學校、教育培訓或咨詢機構、旅行社以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各類公司、傳媒機構如報紙和電視臺,甚至兩三個具有學校和場館資源的個人。豐厚的利潤正是吸引他們的最主要原因。
據了解,夏令營包括游學勵志、體育籃球、心智成長、特長培養、英語學習、減肥等類別,國內夏令營行程或訓練周期一般在6~15天,收費在3000~9000元不等,國際夏令營行程一般在6~14天,分為美加線、英國線、歐洲線、澳新線及亞非線,收費則高達26000~70000元不等。
這些夏令營活動大都包裝精美,宣傳語直戳家長內心,以能為孩子提供心靈教育或各種綜合素質教育甚至精英教育為噱頭。然而這些聲稱能改掉孩子壞習慣、提高孩子各種能力的夏令營,其商業模式簡單易仿,而且入業門檻很低。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整個夏令營市場并沒有規范的準入制度可循,也沒有政府機構的監管,“只要有場地、教師資源和獲取學員的渠道,誰都能辦夏令營。”
中國青少年軍事夏令營負責人劉勛告訴記者,舉辦夏令營的前期投入并不大,主要是印宣傳單,網上做推廣,總共花銷也只有幾千塊錢,“能招來幾個孩子就能做,如果招不來也沒有太大損失。”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夏令營,費用支出大多都是交通費、住宿費、醫療保險費、餐費、授課費、教材費、證書費等,即使除去這些硬性開支,夏令營的利潤也非常可觀,平均可達30%~40%。
劉勛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中國青少年軍事夏令營今年暑期的招生人數預計在2200~2500人之間,除去700多畝面積營地的維護、近200人的后勤人員和教官人員的工資支出,利潤率能保證在20%左右。而在他看來,這個利潤率還是整個夏令營市場偏低的,“小的夏令營機構甚至能達到60%~80%的利潤。”
一家主要做成人組團國際旅游的旅行社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正是看中這個市場的巨大利潤,該旅行社也在2011年開始自己著手做夏令營,而且每年招收的孩子都在逐年遞增。
“很多培訓機構的國際游學都是找旅行社對接的,旅行社在保險和組團方面具有優勢,這剛好能打消孩子父母的擔心。”這位負責人表示,即使現在該旅行社的夏令營項目價格在比市場同類低20%~30%的情況下,仍然具有20%~30%的利潤率,“而成人組團國際旅游的利潤率只有10%左右。”
雙重壓力迫使業務轉型
高利潤和低門檻也正在吸引為數眾多,分散在中國大大小小城市里的中小型教育培訓機構。這些主要為中小學生提供課外輔導的機構,因為面臨來自教育政策的變動和在線教育搶占市場空間的雙重壓力,不得不在暑期開設夏令營項目,以彌補正在流失的學生所帶來的利潤缺口。
今年2月,教育部下達的“小升初”就近入學《實施意見》中規定,到2015年,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同時,各學校入學工作禁止組織筆試、面試或任何變相形式的考試、考核。
這項政策將直接影響家長把孩子送到課外培訓機構的熱情。7月25日,記者在北京通州一家小型培訓機構了解到,因為此項政策的客觀影響,今年上半年前來進行學科輔導的學生相比往年同期減少了20%,這促使該機構不得不做出業務調整,開展“快樂英語一日游”等夏令營項目。
記者近日走訪一些小型課外輔導機構時發現,生源流失帶來了暑期輔導課程的縮水,因此提前印制暑期夏令營活動宣傳單,成為了這些機構的一致選擇。
一位業內人士稱,這些短期的夏令營活動比較容易組織,投入的人力通常只有兩三個人,但是即使“只招收四五個孩子,也比報班上課的利潤來得更快更高。”
在和君集團教育培訓事業部合伙人鄭越文看來,夏令營的火爆不僅有來自GDP增長的驅動,日漸富裕的家庭越來越重視孩子素質教育的推動,K12教育培訓領域正在發生的“線上革命”也是外因之一。
鄭越文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國人均GDP已達6000多美元,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達到1萬美元。他認為,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愿意通過讓孩子報名參加夏令營開拓視野,增加課外知識和養成獨立、自信的品格。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自去年開始蓬勃發展的K12在線教育雖然還不足以撼動一些大型傳統教育培訓機構的行業地位,但是規模偏小的課外輔導機構正在受到沖擊,“這些課外輔導機構數量眾多,競爭激烈,不得不瞄上夏令營這種"短平快"項目。”
盡管夏令營的市場規模在以50%的增長速度迅速擴大,但是夏令營或者冬令營的混亂秩序、良莠不齊一直深為詬病。截至目前,夏令營仍然沒有一個行業標準可循,并處于監管的空白地帶,夏令營的發展仍然處于粗放經營的階段。
相比之下,美國的夏令營行業已經很成熟。美國6~18歲的孩子中,每年有30%的學生加入夏令營的活動,參加過夏令營的孩子則高達80%。目前,美國擁有各種主題的夏令營兩萬多個,國家夏令營聯盟(national camp associa-tion)、美國野營協會(NCA)、夏令營聯合協會(ACA)等夏令營行業協會在信息服務、政策引導、學術研究、市場調查等方面服務于產業發展。而中國的夏令營市場并無類似于行業協會的機構來引導發展和進行行業自律。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一些中小型教輔機構匆匆開設夏令營活動,因為準備不充分容易暴露“自己的短板”,令家長滿意度下降,反而會加速未來課輔生源的流失。
鄭越文表示,很多夏令營的組織機構對教育理念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一些以賺錢為目的的夏令營組織機構的短視行為并不可取。
在他看來,未來的夏令營市場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學校組織常規夏令營,不以盈利為目的或者收費較低,主要聚焦國內夏令營;另一方面,來自社會的力量則可以著眼高端的國際夏令營活動,并形成專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