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樓市的“金九”成色不足,與之前幾個月一樣,買賣雙方仍然僵持著。但9月30日央行與銀監會宣布放松限貸,又激起了一些人對“銀十”的期待。現在,樓市是否被“房貸新政”激活了呢?
根據媒體統計的數據,更多的城市,包括北京、廣州、福州(率先實施“認貸不認房”)、廈門(8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漲幅最大),住宅成交量同比下降,似乎又說明市場形勢并未發生太大變化。以北京為例,據偉業我愛我家(博客,微博 )市場研究院統計,10月1日至6日,北京市住宅網簽量為510套,為2009年以來第二低值,僅比2012年同期的454套稍高,比去年同期下降38.3%。
有人認為,新政的影響還沒有體現在成交數據中。首先,銀行的細則還沒有出臺,購房者還在等待。其次,網簽數據滯后于實際成交,黃金周的成交數據要在一兩周之后才體現在網簽數據中。這兩方面的因素確實存在,因此,效果還有待觀察。但透過這兩方面的因素,我們還是能看到,觀望的氣氛仍然濃厚。
新政最受關注的內容是放松了首套房貸的認定標準,從之前實際執行的“認房又認貸”變為“認貸不認房”,這使已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在結清購房貸款之后,就能按首套房貸的標準獲得貸款,首付最低只要3成,利率最低可打7折。從銀行的反饋來看,首付只要3成應該可以普遍實行,但利率最低7折目前還有難度。
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須結清貸款后才能再申請住房貸款。自住需求得到更大的信貸支持,是比較合理的。但有人指望通過刺激自住需求來救市,則不切實際,因為自住需求的購房者無力在當前的樓市中接盤。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面對那時的房價,自住需求的購房者還有較強的購房能力,當首付比例降到2成,利率降到7折時,他們就能拿出首付、承擔月供。但2009年刺激計劃之后,富人的投資投機性需求成了促漲房價的主要因素,致使房價持續、快速上漲,2013年房價更是在投機性需求的推動下一路狂飆。面對被投資投機性需求推高的房價,自住需求的購房者只能望洋興嘆。
新政使改善性自住需求得到更大信貸支持,但大多數改善性自住需求購房者手中的現金不夠結清貸款并再買一套房(如果有這么多現金,他們應該早就買一套房用來投資了),他們需要賣掉第一套房,這樣才有錢結清房貸并支付新購房的首付。這就意味著,在需求擴大的同時,供給也會擴大。
這些年的房價主要是由投資投機性需求支撐的,現在,由于經濟減速,很多投資者的資金鏈開始斷裂,房價失去了有力支撐。這時讓自住需求的購房者接盤,他們較難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