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兩個月,初中男生小虎的媽媽來求助,是因為被老師要求到校“陪讀”,因為老師實在管不了他。小虎說:“家有14套房子,家里用2套,12套房子出租。那些錢夠我吃三輩子了,為什么還要上學?我收房租就行了。”
身居皇城根下,家里擁有14套房,其中12套房子出租,每月能拿到豐厚的房租。在年幼的孩子心中,這樣舒適的“土豪”生活和緊張的學校生活反差巨大。不想上學,按部就班當“包租婆”的思想滋生很正常。畢竟,現在我們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目的無非就是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能找個適合自己的工作,能給自己買個 “安身立命”的場所啊。
可人家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還努力什么呢?當然,我們表面也會像文中的心理咨詢師一樣,告誡小虎,家里收入再多也是爸爸媽媽的。如果你想啃老,得家長同意。但是爸爸媽媽要對社會負責,首先要把你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如果不接受學校教育,那么家里的財產就“沒你的份兒”。
不過,這些冠冕堂皇的話,現在還有幾個人相信呢。如果一個年輕人,因拆遷等原因暴富,人家也可以從此高枕無憂,瀟灑走一回了,反正有了你們奮斗也甭想得到的財富,還用起早貪黑做工,為了所謂的“人生價值”看老板們的臉色嗎?
不得不承認,人是不平等的。特別在現在轉型期的中國,你汗牛充棟、學富五車,奮斗了幾十年,也無法和一些城市里城中村剛出生的嬰兒在財富和未來上相提并論。這就是“刺刀見紅”的殘酷現實,也就是說初次分配的不平等,造就了人與人的差異鴻溝。那么,要填平這條鴻溝,讓改革開放的紅利惠及普羅大眾,國家在制度上還必須“給力”些。就像新聞里的這個孩子所面臨的一切 “福利”,實在是太高端大氣上檔次了。這也說明,國家是否該開始征收房產稅了呢?我想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用國家制度來均貧富,在國外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經驗。
當然,征收房產稅一定會得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這可能會包括一些手里有大量存量房屋的開發商,那些通過不當手段得到幾套或者數十套房產的官員,也包括那些城郊農村項目拆遷、城中村改造而擁有數套房產的居民,但開征房產稅是對國家的“未來”奠基,是公平正義的要求。
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言,其最直接的意義是要提高房產擁有者的持有成本。這樣做一是可以進一步拉低房屋的價格,還可以把炒房者手中囤積的房產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擠出來;二是可以充實各地的財政稅收,能使更多資金投入到民生事業上;三是對于房東們,當占很大比例的稅收被國家征收后,其優越感也自然會降低,像新聞中小虎那樣一心想輟學,只想當“包租婆”的孩子就會大大減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