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31日凌晨消息,外媒近日刊文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奢侈品消費者似乎總會是那些皮毛大衣裹身的中年婦女,年紀在45歲上下,甚至就連很多以高端消費者為目標的品牌也是這么想的。但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這種印象是錯誤的。
據數據營銷技術及服務供應商艾司隆(Epsilon)和美國奢侈品機構Luxury Institute公布的這份報告顯示,奢侈品購買者中實際上有57.5%都是男性,其中很多人都有亞裔或中東裔血統。但如果單單是按年齡、性別和凈財富劃分,那么還不足以對喜歡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人群作出真正的測量。
這份報告總共對3萬名高端消費者進行了調查,其結果表明奢侈品品牌每年都會由于沒能正確識別哪些消費者喜歡購買奢侈品,因此未能創造出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從而丟掉50%的最大客戶。
報告顯示,對于品牌來說,可將喜歡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劃分為四大類別,劃分的標準不僅考慮到凈財富的問題,同時也要兼顧購買行為等問題。這四大類別分別是:
(1)“夢寐以求”型購物者:這種購物者垂涎于奢侈品品牌,但不一定有能力經常性地購買;
(2)“財富時刻”型購物者:這種購物者會存錢購買某種特定的奢侈品,但不會經常購買這個品牌;
(3)“穿衣作秀”型購物者:這種購物者會花錢購買高端奢侈品,使其看起來像是過著一種奢華的生活,但實際上可能并不是真的有錢,因此不會是真正的奢侈品購買者;
(4)“真正奢侈”型購物者:這種購物者對于奢侈品是想買就買,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奢侈品品牌需要真正了解它們的客戶到底是什么人,了解他們在購買奢侈品時到底想要追求些什么。”艾司隆的零售業務發展副總裁讓-伊夫·薩博(Jean-Yves Sabot)說道。“這對于為客戶創造一種個性化的購物體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能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奢侈品購買活動、留住客戶和使其感到滿意。”
對奢侈品品牌而言,認不清自己的客戶不僅會令其面臨失去現有客戶的風險。營銷公司Unity Marketing的總裁帕姆·丹澤爾(Pam Danziger)指出,如果奢侈品品牌不能成功識別出潛在客戶,那么還會讓那些有錢的消費者不會到某些店鋪里去購物,而原因只是他們在這些店鋪里會感到格格不入。
丹澤爾說道,許多奢侈品品牌都沒能調整好自己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一大原因是這個行業以其引領潮流發展而感到自傲,而不是仔細聆聽消費者的心聲。但在實際上,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交流能帶來很大好處。
Unity Marketing最近對300多名凈財富不少于80萬美元的消費者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富有的消費者都認為特定的奢侈品品牌被“過高評價”了。而在被這些消費者視為受到“過高評價”的品牌中,路易威登、古琦(Gucci)、愛馬仕、普拉達和勞力士等主流奢侈品品牌都名列前茅。
丹澤爾指出,雖然消費者有此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因于每個品牌的設計,但如果消費者對一個品牌所知越多,那么對其作出“被過高評價”的評語的可能性就越小。
Unity Marketing在報告中指出:“結論非常簡單,那就是以教化富裕消費者為目標的營銷交流極有可能會給品牌帶來一種正面的觀感或光環,而這很有可能會促使消費者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