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今年或推出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目的再次是定向支持“三農”,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入“三農”領域,提供更為優惠的支農再貸款利率。這意味著貨幣政策調控工具的突破,在總量調控同時再次承擔結構改革任務。
再貸款引入抵押機制,“三農”受益同時降風險
記者援引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的觀點稱,這很可能是在定向貨幣政策方面的又一個創新。
再貸款,是指央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向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目前一般沒有抵押物。
央行在2013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央行進一步完善再貸款功能定位,將再貸款由現行的三類調整為四類,原流動性再貸款進一步細分為流動性再貸款和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金融穩定再貸款和專項政策性再貸款分類不變。其中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包括支農再貸款和支小再貸款。上述報道稱,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為2014年初新設,意在通過優惠利率降低“三農”和“小微”領域的融資成本。
為實現結構調控目標,除了新增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央行在2014年貨幣政策方面陸續創新多種貨幣政策調控工具,定向結構改革,如定向降準、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其中PSL被市場廣泛解讀為有抵押的再貸款。
記者援引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湯燙觀點稱,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一方面可適當地擴大銀行的信貸規模,增加貨幣總量;另一方面,可“定向”增加商業銀行支持三農的資金來源。
“估計未來的具體政策將對質押物有所要求,比如要求質量比較好的信貸資源才可以作為質押物,另外,對于使用用途也將有所約束,比如定向用于三農領域等。”楊馳說。
再貸款抵押機制創新,再加上定向降準、再貼現等調控工具多管齊下,“三農”領域或釋放更大發展空間。資本市場上,中金公司表示“三農”相關概念股或騰飛,如敦煌種業、萬向德農等。
央行對“三農”的支持也在加大。據央行2014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數據,2014年9月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為22.92萬億元,同比增長13.7%,增速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0.7個百分點。其中全國支農再貸款余額2148億元,比年初增加464億元。
貨幣調控再擔結構改革任務 根本在機制改革
可以明顯的看出,這次貨幣調控工具的創新目的仍是定向支持“三農”領域,不論是引導信貸資金的傾斜,還是利率的下調,都是結構改革的任務。
楊馳表示,貨幣政策屬于總量調控政策,主要目標在于保持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傳統上并不賦予結構調整的任務。因此“調結構”目標給央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2014年以來實施的定向降準、PSL、MLF等定向調控措施反映了央行在調結構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
在近日召開的2015年央行工作會議上,央行要繼續實施定向調控,引導金融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并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在去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表示,要寓改革于調控之中,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
不過央行在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表示,貨幣政策主要還是總量政策,其結構引導作用是輔助性的。定向降準等結構性措施若長期實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的真實性可能出現問題,市場決定資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準備金工具的統一性也會受到影響。中長期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增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信貸資源投向的優化,根本上還是要依靠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