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14日凌晨消息,外媒近日刊文稱,對于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來說,低油價和美元強勢的時代應該會對其增速放緩中的經濟帶來好處,原因是中國的大宗商品進口量較高,而且正希望通過出口貿易來緩沖經濟增長的減速。
但外媒指出,實際情況是中國在這個時代中并未受益良多。以原油為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然而政府采取的價格控制措施卻意味著,盡管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自去年6月份以來已經大幅下跌了50%,但在中國國內,油價的跌幅僅相當于這一跌幅的一半。
在貨幣方面,類似的現象也同樣存在。去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了2.4%,這按中國的標準來說是一種較大的跌幅,但與摩根大通新興市場貨幣指數(JPMorgan Emerging Markets Currency Index)同期12.1%的跌幅相比則顯得蒼白。
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中國知道“美元升值對新興經濟體弊大于利”,這就是不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的原因所在。
分析師認為,中國已經認識到強勢的人民幣最符合其需要,原因是這將壓低商品進口的價格,令消費者有更多的錢可用于支出,并強迫低端出口商提升價值鏈。但與此同時,當局不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大幅貶值也是為了“更加宏偉的地緣政治志向”,他說道。“中國想要將自身建設成為亞洲地區的強國,這就要求其保持人民幣的‘錨貨幣’地位,從而使其繼續作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并在不確定性高漲的情況下提供穩定性。”
就貨幣政策而言,美元走強將加大中國人民銀行所面臨的壓力,促使其放寬政策以對抗資本外流所帶來的影響。
雖然人民幣貶值的幅度較小,但卻已經驅散了長期以來有關人民幣只會單向升值的市場預期,并阻止了來自于想要賺取無風險利潤的投資者的投機性資本流入。
與此同時,有關美聯儲將會加息的市場預期,再加上中國人民銀行的降息舉措,已經降低了利差交易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利差交易一般用在外匯市場上,是指利用兩市場的不同利率水平進行一系列套利操作的的交易方式。投資者在這種交易中借入利率較低的貨幣,然后買入并持有較高收益的貨幣,借此賺取利差。
據最新的國際收支差額數據顯示,在2014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中,中國已連續兩個季度經歷了資本外流,這種情況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發生。分析師預計,為了對抗資本外流所帶來的貨幣緊縮狀況,中國人民銀行今年將至少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這種舉措將有助于補充因資本外流而損失的基本貨幣供應量。
“預計中國人民銀行將采用偏向寬松的政策立場,以便保持‘合適的’貨幣政策——如利用各種流動性便利和降準措施來抵消資本外流所帶來的影響等。”瑞士銀行中國區經濟學家王濤(音譯)在本周公布的一份報告中寫道。
與此同時,油價下跌所帶來的低通脹環境則意味著,中國將有更多余地放寬貨幣政策。
貿易方面,美元走強應該會在今年起到提振中國出口的作用。目前,中國正面臨著投資減速拖累經濟增長的問題。
交銀國際的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表示:“美元走強可能會導致人民幣在2015年中進一步小幅貶值,這將起到幫助中國經濟出口來自于產能過剩行業的制造產出的作用。”
據中國海關總署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年度商品貿易盈余創下了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在2009到2013年的五年時間里,中國的經常帳盈余在四年中出現下降,導致整體GDP增長受到拖累。但在2014年的前三個季度中,經常帳盈余則同比增長10%,而定于本月公布的全年GDP數據則幾乎肯定將顯示出凈出口增長所帶來的正面貢獻。經濟學家預計,這種趨勢將在今年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