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5日晚間,丹麥央行推出最近三個星期以來第四次降息,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5%下調至-0.75%,同時將貸款利率維持在0.05%不變。
這是近期多家央行放寬貨幣政策行動中的最新一起。
邁入新年僅一月有余,全球多家央行相繼加入貨幣寬松大潮,瑞士、新加坡、俄羅斯、中國等10多個央行實施降息和其他寬松政策,歐洲央行更是啟動了全面量化寬松(QE)。分析稱,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各國通縮風險日益升溫之際,未來將有更多央行加入寬松陣營,全球貨幣大戰將愈演愈烈。
多國央行競相放水 寬松浪潮席卷全球
1月22日,歐洲央行宣布啟動總額超過1萬億歐元規模的資產購買計劃,計劃自今年3月至明年9月期間每月購買600億歐元政府與私人債券。至此,歐洲史無前例的的量化寬松政策全面啟動。
如果說“歐版QE”還在市場預期之中,那么多國央行陸續推出的寬松措施則多少有些出乎市場預料——
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放棄歐元對瑞郎1.20的匯率限制,同時下調基準利率至-0.75%。
1月21日,加拿大央行將商業銀行間隔夜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0.75%。
1月2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有史以來第二次在非常規日程會議上宣布降低新加坡元匯率政策的斜率,以放緩新加坡元對一攬子主要貨幣匯率的升值速度。
1月30日,俄羅斯央行意外宣布大幅降息200個基點至15%。
2月3日,澳大利亞央行宣布,為提振經濟、刺激商業活動和家庭支出,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25%。這是澳央行自2013年8月以來首次降息。
2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也宣布自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開啟了寬松周期。市場研究機構測算普遍認為,此次降準操作將釋放7000億元左右基礎貨幣。
在“降息俱樂部”里,最賣力的當屬丹麥。丹麥央行在1月19日到2月5日之間四度降息,以維持丹麥克朗和歐元之間的固定匯率。
此外,印度、埃及、秘魯、土耳其等國央行上個月也先后不同幅度下調利率。目前來看,實施貨幣寬松的經濟體已遍及歐、美、亞、非、大洋等各洲,新一輪寬松潮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
記者報道稱,分析普遍認為,近期全球央行紛紛放寬貨幣政策,受到了多個共同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屬全球經濟動能不足,增長前景趨弱。
另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引發了通脹緊縮的擔憂。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已累計下跌超過50%,并帶動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行。不少分析師認為,低油價將利好全球經濟,但另一方面,油價下跌推動全球通脹預期走低,加劇通縮風險。
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多國央行競相寬松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顯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日前表示,負利率將變得愈發普遍,這是實體經濟的強烈呼吁。市場研究機構普遍預計,美聯儲年內可能加息,從而推動資金回流美元資產,接下來幾個月還會有一些國家央行接過降息接力棒,以刺激經濟和抑制可能出現的通縮。
澳洲聯邦銀行(CBA)分析師預計,澳央行將在5月再次降息,其最新聲明中刪去“一段時間內維持審慎的利率水平”的說法正是暗示了繼續寬松的基調。
瑞銀集團駐東京經濟學家Daiju Aoki認為,日本央行很有可能最早于今年7月進一步放寬政策,而不是此前預計的10月。當油價下滑等因素使日本央行發現實現2%通脹目標變得不再可能時,其無疑會再度放松貨幣政策。
野村證券分析師指出,明顯下行的通脹水平為印度央行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減輕了不小壓力,預計今年4月可能再度降息25基點至7.5%,之后會在相對較長時間內維持利率穩定。
貨幣戰爭硝煙再起 競爭性貶值成主流
進入2015年,“央媽”們在新年里無疑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主角,隨著各大央行放松貨幣政策,國際金融市場 愈發波動劇烈。多國貨幣紛紛開啟競爭性貶值進程,貨幣戰愈演愈烈。
受歐洲央行啟動量化寬松的影響,歐元兌美元一度跌至11年來最低水平。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自去年5月歐洲央行開始放寬貨幣政策以來,投資者開始陸陸續續拋售歐元。與去年5月8日創下的2014年最高點1.3995美元相比,歐元對美元目前已累計下滑近20%。
澳大利亞央行降息的消息讓澳元兌美元匯率在3日盤中交易中一度重挫逾2%。澳元自去年9月開始走低,現已跌至2009年以來最低位,澳元兌美元累計下跌約17%。瑞穗銀行分析師稱,澳元價值仍被高估9%,預計未來還將進一步下跌。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貨幣也在寬松浪潮下嚴重“受傷”。近期,人民幣匯率大幅下跌,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亞爾匯率在1月30日雙雙重挫,其中墨西哥比索兌美元匯率跌至2009年3月以來新低,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匯率也跌至近10年來新低。
同日,在俄羅斯央行宣布大幅降息后,美元兌盧布匯率升破71關口,創下自去年12月18日以來最高水平。
高盛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科恩在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就表示,“我們正處于貨幣戰爭中,現在流行的觀點是,刺激經濟增長最簡單的方法是讓貨幣貶值。”
寬松政策導致貨幣貶值,有利于提振各國商品出口、推升進口價格以維護本地制造商利益,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對拉動本國經濟增長有所助益。全球流動性的增加也在短期內有望推動股市上漲。但另一方面,形成競爭性貶值格局,令各國貨幣的貶值效應相互抵消,進而降低刺激出口的效果。
特別對于新興市場來說,實施貨幣寬松造成的本幣貶值也將推升新興市場的經濟風險,包括加劇資本外逃、推高通脹以及加大違約風險。
法興銀行公布的一項對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的調查顯示,未來3個月,新興市場貨幣是最不受歡迎的資產類別。
美國財經媒體《巴倫周刊》指出,各國央行的大規模貨幣寬松措施可能增加經濟衰退和通縮的風險,正如上世紀30年各國競爭性貶值造成的后果一樣。彼時,發達國家試圖犧牲對方的利益從而令自身擺脫經濟蕭條。報道指出,盡管當前全球流動性已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兩倍,但全球經濟增長依然讓人失望。
還有分析指出,主要發達經濟體競相推動本幣貶值,可能在市場上形成“以鄰為壑”的政策預期,進而誘發更多貿易保護政策出臺。這將令全球經濟復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甚至進一步惡化當前的低迷態勢。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阿特·卡西稱,“全球貨幣大戰注定是一場誰都會輸的戰爭”,極低的借貸成本將讓央行喪失控制能力,進一步扭曲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