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報報道了東城東花市北里小區12號樓居民眾籌安裝“電梯”的情況。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再赴該小區了解電梯是否如期運行。剛一走到東城區東花市北里小區12號樓,就能聽到三單元里面傳來的鉆孔聲,兩位工人正在樓道里為新安裝的無障礙電梯進行加固。到了17點15分,電梯終于完成了調試,可以正常使用了。從一樓“開”到五樓,大概需要4分22秒,每上一個樓層用時不到1分鐘。
年滿七旬的金先生是加裝這款座椅電梯的發起人,體型微胖,自稱有180多斤。正常使用后,金先生便第一個坐上電梯體驗。他用手輕觸控制鍵,電梯便勻速上升,很穩當。“通過我的實際體驗,可以證明這個電梯的質量沒有問題。”金先生對電梯質量非常放心。另外,他還給二樓至五樓的每戶居民配了一個遙控器,用來遠距離控制電梯。比如人在一樓,電梯卻在五樓,居民就可以用手中的遙控器讓電梯下來。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電梯軌道是順著樓梯盤旋而上的,在每個拐角處,都能看到軌道外側有一小塊黑色觸點,工作人員介紹說,黑色觸點的作用就是給電梯充電。不用時,只要按下遙控器上的“P”鍵,電梯就能移動到距離最近的充電位置上,直到將蓄電池充滿。
安裝電梯花費了將近兩天時間,安裝過程中,金先生一直在五樓的家中關注進展,時不時走出房門,給工作人員提一些意見。
金先生說,最初他想安裝外掛式電梯,但是向政府部門報批時沒有獲準。經過兩年時間的考察,他最終選定了深圳一家電梯公司。這家公司專門從事樓梯升降設備、無障礙電梯和輪椅升降平臺的安裝工作,“設備從英國純進口,質量沒有問題,而且安裝無障礙設備不用向政府部門報批。”
金先生介紹情況的過程中,時不時有客人到訪,他們大多是從報紙上看到了小區安電梯的消息,感到很新鮮,特意跑過來看一看。每送走一批客人,金先生就會在筆記本上畫一筆,昨天下午五點,本子上已經畫了四個“正”字。他解釋說,“從開始安電梯到現在,已經來了20撥感興趣的人了,好多都不是這個小區的居民,最遠的有從北三環趕過來的。”北青報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到訪者,他們都認為安電梯能讓上下樓更加便利,甚至有些人產生了要在自己小區安裝電梯的想法。
負責安裝電梯的公司總經理告訴北青報記者,老舊小區里安裝這種無障礙電梯,在北京還是頭一次,以前大多是別墅業主有這方面的需求。
私裝電梯誰來管?
市質監局有關人士認為——“爬升裝置不是電梯不知誰來管”
東花市北里居民自籌16萬元安裝“電梯”的嘗試得到居民理解和點贊,但對于這種裝置是否需要上報政府部門審批?其安全隱患等公共責任問題該如何監管?諸如此類問題值得人們進一步思考。
采訪中,無論是加裝電梯的發起人金先生,還是安裝公司,均表示這款電梯屬于“無障礙設施”,無需報批,可以自行安裝。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小區里加裝這種設備還是比較新鮮的一件事,是否需要報批目前并不了解,正在進行研究。
但是,有關這部“電梯”在使用中將來可能會出現的火災、人身傷害等問題,到底由誰承擔的問題確實存在盲區。昨天,市質監局特設處工程師陳輝表示,他已關注到有關這部“電梯”的新聞報道。按照現行國家相關標準來看,這部新型裝置不能歸結為電梯的范疇,因此也不屬于電梯類特種設備,“這種敞開式的爬升裝置從其運行原理和圖片上看,其實不能劃分為電梯的范圍,最多可以稱作是特殊設備。從百姓使用上有利于老年人上下樓,但在產品使用安全的問題上,目前很難說由哪個部門監管。”
據了解,世界上多數國家的辦法是,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化解這個問題。對于廂式電梯和滾梯,政府是有相關規范進行監管,但對于新興的座椅式“電梯”,目前還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