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2013年中國經濟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2013年是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開局之年。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發展思路和運行軌道適應了時代需要,穩定了市場對2014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并為中國進一步調結構、轉方式提供了操作空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高于7.5%的預期目標;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長2.6%,低于3.5%的預期;城鎮新增就業1138萬人,遠超900萬人的目標。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經濟增長7.7%,物價控制在2.6%,這樣一個搭配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某種程度上在全球恐怕也是獨領風騷。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第三產業占比提高至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中西部地區GDP占比44.4%,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體現了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的雙優化。
同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3.73%,同比提高1.1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名義增長12.4%,農民收入連年持續增加。
馬建堂表示,以上四個方面的數據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說,中國的經濟已由過去依靠制造業的“單輪驅動”發展到如今制造業、服務業雙增長的“雙輪驅動”。
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前11個月增長13.2%;在中央財政收入曾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長逐季好轉;全部就業人口生產的GDP比前年提高7.3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下降3.7%;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7個行業主營活動利潤同比增長,2個扭虧為盈。
馬建堂說,這體現了中國經濟效益回升,質量好轉,民生改善和升級加快。
中國去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0%,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54.4%,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是-4.4%。
2013年民間投資占中國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63%;中部投資增長率22.8%高于東部的17.9%,而西部的23.0%則高于中部;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1.0%,高于第二產業的17.4%;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3.1%。
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如今消費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社會投資和中西部落后地區投資比重大大增加,這些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年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今年以來,中國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協調推進,主要得益于宏觀管理方式的創新。我們根據經濟發展潛力和當前實際,科學確定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脹的“上限”。
在宏觀調控方面,中國政府去年推出簡政放權、貿易投資便利化、利率市場化、擴大營改增試點等多項改革,出臺鞏固農業基礎、釋放內需潛力、優化產業結構、化解過剩產能、減輕小微企業負擔、促進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4年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會議還首次提出,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范劍平說,產業結構調整既要做“加法”,在各個產業中增加高科技新興業態的比重;也要做“減法”,淘汰掉各個產業中落后過剩的產能。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將繼續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之間的關系,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確保“轉方式”獲得不可逆轉的實質發展。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化改革將從資源配置、技術進步、內外聯動及人力資本積累四個方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使未來十年左右中國潛在增長率仍能維持中高速水平,同時實現增長質量的持續提升。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14年召開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繼續把簡政放權作為“當頭炮”。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說,加快行政審批改革將釋放經濟活力,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
李克強17日在一次座談會上強調,今年的經濟發展,還是要把握好宏觀政策,做好預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給市場以穩定的預期。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說,只有事先對經濟運行中可預知的走向做好預案,才能有效防范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這是提高政府宏觀調控水平的要求,也是實現預期發展目標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