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29143億元,同比增10.1%。個人所得稅65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1-12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39744億元,同比增10.9%。全年公共財政赤字為10601億元。另外,12月單月公共財政支出高達25047億元。較去年大幅增加。突擊花錢弊病仍然突出。
2013年,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時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稅務、海關部門依法征收,全國財政收入預算順利完成,特別是中央財政扭轉了年初收入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完成全年收入預算并略有超收。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勢下,認真抓好預算執行和資金監管工作,扎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全國公共財政收支情況
(一)公共財政收入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29143億元,比上年增加11889億元,增長10.1%。其中,中央財政收入60174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6.6%),比上年增加3999億元,增長7.1%;地方財政收入(本級)68969億元,比上年增加7891億元,增長12.9%。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10497億元,比上年增長9.8%。
全國公共財政收入主要項目情況如下:
1.國內增值稅28803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中央增值稅20528億元,增長4.3%,增幅偏低主要是受工業增加值增速趨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以及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后結構性減稅等因素影響;地方增值稅8275億元,增長22.8%,增幅較高主要是由營業稅改征的增值稅全部屬地方收入,其中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值稅完成1542億元,增加1246億元。
2.國內消費稅8230億元,比上年增長4.5%。
3.營業稅17217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受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7.3%、銷售額增長26.3%的拉動,房地產營業稅5411億元,增長33.6%;受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拉動,建筑業營業稅4315億元,增長16.5%;金融業營業稅3172億元,增長10.3%;受營改增影響,交通運輸業營業稅604億元,下降37.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稅962億元,下降7%。
4.企業所得稅22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扣除年度間退稅等不可比因素后增長約8%。分行業看,金融業企業所得稅6276億元,增長14.3%;房地產企業所得稅2850億元,增長25.1%;工業企業所得稅7422億元,增長1%,與1-11月累計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3.2%存在差距,主要是受煤炭企業所得稅同比大幅減少,建材、鋼坯鋼材、有色金屬、通用設備等行業企業所得稅下降,以及實施結構性減稅的影響。
5.個人所得稅65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工薪所得稅4092億元,增長14.4%,主要是受居民收入增長及加強征管的影響;財產轉讓所得稅664億元,增長38%,主要受二手房市場交易活躍的影響。
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4003億元,比上年減少799億元,下降5.4%;關稅2630億元,比上年減少154億元,下降5.5%。進口環節稅收下降,主要是受一般貿易進口增長低于預期,大排量汽車等高稅率產品進口減少,原油、鐵礦砂等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以及上年收入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
7.出口退稅10515億元,比上年多退86億元,比上年增長0.8%。出口退稅增幅較低,主要是可退稅出口貨物結構變化,以及加強對虛增出口、出口騙稅等行為的打擊力度。考慮上述因素后,全年出口退稅與實際出口增長大體適應,基本上做到了應退盡退。
8.車輛購置稅2596億元,比上年增長16.5%,主要受汽車銷量增長13.9%拉動。
9.地方其他稅種收入情況:受房地產成交量增加帶動,契稅3844億元,增長33.8%;土地增值稅3294億元,增長21.1%;耕地占用稅1808億元,增長11.6%;城鎮土地使用稅1719億元,增長11.5%。
10.非稅收入1864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中央非稅收入3540億元,增長22.9%,主要是部分企業一次性上繳利潤增加;地方非稅收入15106億元,增長9.8%。
在上半年經濟下行、財政減收、全國特別是中央財政完成全年收入預算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時采取措施,依法征收,隨著經濟逐步回暖、貿易形勢好轉和相關增收措施落實,下半年中央財政收入增幅穩步提高,全年中央財政收入預算圓滿完成并略有超收。地方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加強非稅收入管理,清理取消或免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財政收入質量提高。
(二)公共財政支出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39744億元,比上年增加13791億元,增長10.9%。其中,中央本級支出20472億元,比上年增加1707億元,增長9.1%;地方財政支出119272億元,比上年增加12084億元,增長11.3%。
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盤活財政存量,用好財政增量,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著力改善民生,落實中央厲行節約的要求,從嚴控制“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1-12月累計,教育支出21877億元,增長3%,主要是上年基數較高(增長28.3%);科學技術支出5063億元,增長13.7%;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520億元,增長11.1%;醫療衛生支出8209億元,增長1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417億元,增長14.6%;住房保障支出4433億元,下降1%,主要是按計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量比上年有所減少;農林水事務支出13228億元,增長9.7%;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1067億元,增長21.9%;節能環保支出3383億元,增長14.2%;交通運輸支出9272億元,增長13.1%。
二、全國政府性基金收支情況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億元,比上年增加14704億元,增長39.2%。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232億元,增長27.5%。主要是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近年依法新設立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增加。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級)48007億元,增長40.3%。主要是土地出讓合同成交價款增加較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1250億元,比上年增加12732億元,增長44.6%。
(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況
1-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50116億元,比上年增加13786億元,增長37.9%。中央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2761億元,增長26.9%;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47355億元,增長38.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40600億元,增長41.9%,主要是征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增加較多。
需要說明的是,2014年1月份財政收支整理期結束后,上述2013年財政收入、支出數還會有小的變化。
匯豐今日公布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制造業PMI初值為49.6(上月為50.5),不僅降到榮枯線以下,同時創6個月新低。
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制造業產出指數為51.3(上月為51.4),創三個月新低。
匯豐認為宏觀政策上有預調、微調的空間以穩增長,不過投資銀行美銀美林則認為,PMI初值下跌很可能與臨近春節,有小企業已經開始放假有關,相信一季度GDP增速將保持穩定。
匯豐中國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從去年12月終值50.5跌至49.6,低于市場預期的50.3,是6個月來首次跌破榮枯線。其中,就業指數明顯下跌到6個月低位,同時是連續第三個月處在50以下的萎縮區域。采購量指數放緩,采購庫存連續三個月收縮,采購價格指數回落至逾半年低點,產出價格指數更明顯回落4.4個百分點至51.3,顯示需求有所放緩,加劇制造業競爭。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受到需求放緩影響,2014年制造業“弱勢開年”。他認為目前的走勢讓人聯想到去年上半年增長減速的情景,上次減速觸發以穩增長為目標的政策微調,不過目前外需仍在溫和回升,因此與上次情況有別。
他還指出,目前政策層面具備出臺預調和微調政策的條件和空間,以避免去年初經濟滑坡的情況再現。他表示,就業和穩定增長是政策關注的重點,具體措施應考慮通過加快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和環保項目投資,加緊落實對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措施以及服務業繼續放松管制等方面著手。
大智慧通訊社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今年GDP擬增長7.5%左右,CPI目標擬設定在3.5%左右。分析認為,稍高的物價調控目標為油、電、水、氣等資源價格改革預留空間。
上述人士介紹,官方今年意圖淡化經濟增速指標,在目標基礎上可容忍GDP增速稍低0.2個百分點,CPI稍高至4%,且按目前形勢,實際情況很可能經濟增速會稍低,物價會稍高。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表示,投資結構優化、新興產業投資會拉動經濟增長,預計GDP實際增長會在7.5%左右。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理論室主任劉霞輝表示,2014年物價不存在繼續上漲壓力,CPI將繼續維持溫和上漲,漲幅不會高于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今年物價上漲區間會在3%到3.5%之間。
但大智慧通訊社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官方對今年CPI目標設定較為寬松為3.5%左右,且上述權威人士解釋,官方可容忍4%以內的CPI漲幅。
業內人士認為,稍高的CPI目標是為推動油、電、水、氣等價格改革預留空間。
劉霞輝表示,企業目前各項成本壓力較大,所以價格改革將主要針對與居民消費相關的產品,如民用交通運輸價格、民用燃氣、水、電等價格會進行調整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