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期人民幣對美元走勢強勁,但市場上的持匯意愿仍然較強。
10月23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公布9月份銀行結售匯數據及三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數據顯示,9月單月結售匯逆差為163億美元(合人民幣1006億元);受9月份數據影響,整個第三季度結售匯逆差為160億美元。
結售匯由順轉逆顯示,市場上對于人民幣未來走勢仍然比較保守,持匯意愿較強。
三季度逆差160億美元 市場持匯意愿持續強勁
受今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大幅貶值以及中國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影響,今年結售匯順差呈現持續下行態勢,這種下行趨勢甚至可能會持續到四季度。
從外匯局公布的結售匯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順差1592億美元,二季度順差降至290億美元,三季度轉為逆差160億美元。
這表明市場主體對人民幣未來走勢仍然持不確定態度,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參與主體持匯意愿較強,結匯意愿較低,而購匯意愿強勁。
不過,從二級市場交易情況來看,三季度,人民幣對美元以升值為主,整個三季度,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達到1.1%。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認為,之所以出現“人民幣升值但結售匯凈值逆轉為負”是今年的外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成果的體現,是企業改變交易策略、為應對人民幣雙向波動進行財務調整的結果。
“雖然最近幾個月人民幣匯率有所回升,但是在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錯綜復雜的情況下,企業對前期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還是記憶深刻的,所以總體上仍然延續了增加外匯存款、減少外匯貸款和對外負債的財務調整。”管濤解釋稱。
管濤提供的一組數據解釋了企業財務調整的情況,數據顯示,三季度銀行結匯較二季度增長3%,而售匯增長14%。從衡量企業購匯動機的指標來看,三季度企業外匯支付的購匯比例達到70%,比上半年上升5個百分點;而企業外匯收入中結匯的比例是69%,比上半年總體回落了3個百分點。一增一減導致了銀行結售匯順差的收窄甚至轉逆。
管濤提供的企業外匯存貸款數據也顯示了企業在三季度繼續維持了增加外匯存款和外匯資產,減少外匯貸款和對外負債的財務安排。
另外,遠期結售匯數據長期以來的大幅順差也逐漸轉為基本平衡。
據管濤介紹,今年前5個月,遠期結售匯簽約連續順差,但月均順差規模由1~2月的240億美元降至3~5月的17億美元。隨后的6~9月份,遠期結售匯順差和逆差交替出現,但絕對規模均不大,月均逆差6億美元。
鑒于市場上的結售匯簽約一般以3個月為期限,有分析人士預計,四季度的結售匯有較大幾率維持逆差態勢。
不過,管濤強調,盡管總體而言,持匯意愿比較穩定(偏強),但并沒有出現恐慌性囤積外匯的情況。
跨境資金雙向波動新常態
管濤同時表示,未來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將在震蕩中保持基本平衡。在經常項目收支趨向基本平衡、人民幣匯率也趨近于均衡合理水平的情況下,由于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有所增加,可能會使得跨境資金流動雙向波動成為一種新常態,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國際收支運行新常態。
數據顯示,三季度海關統計的進出口順差1281億美元,環比增長48%,同比增長111%,但結售匯卻由二季度的順差轉為本季度的逆差160億美元。
管濤認為,上述兩組數據的差額對應著資本項下凈流出,但不應被視為風險或者問題,而且資金流出規模較小,而且呈現“鐘擺”形態,是正常表現,主要是受到近期由于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內外部環境錯綜復雜的影響,而且整體上符合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即從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逐漸趨向國際收支平衡。
數據顯示,二季度,雖然貿易順差擴大,經常項目盈余增加,但資本項目卻從上個季度的940億美元凈流入轉為162億美元凈流出。據管濤初步估計,三季度國際收支仍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的格局。
與國際收支逐漸趨向平衡相對應,管濤認為,外匯儲備增速放緩今后也將成為新常態,應該以平常心對待。
央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末的外匯儲備余額較6月份降低1000億美元。
管濤認為,9月外匯儲備余額比6月末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美元匯率在國際市場上走強引起的匯率折算變化,非美元資產在美元升值的情況下折算美元價值就會有賬面價值的縮水,但和實際損益不同,也并非實際的跨境資金流動。
同時管濤提醒,未來國際市場上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可能還會造成外匯儲備余額變動,但影響比較有限,主要貨幣匯率是有漲有跌的,對于這種波動的影響不必過度解讀。
另外,管濤認為,外匯儲備增速放緩符合國家既定目標,反應了國際收支趨于平衡的態勢;而且“人民幣雙向浮動區間擴大、央行逐步淡出常態式的外匯市場干預的情況下,市場自求平衡、外匯儲備增長放緩會變成一種新常態,符合改革的方向;即便將來由于跨境資金流動的雙向波動,外匯儲備出現階段性回調也是可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