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9月外匯占款增加11.4億元之后,10月外匯占款繼續保持正增長態勢,但較歷史同期仍處低位。
11月17日,央行數據顯示,10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295252.45億元,較上月增加660.75億元。
今年以來,外匯占款由單向大幅度增加變為雙向波動態勢。今年前10個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分別為4373.66億元、1282.46億元、1892.97億元、1192.21億元、375.08億元、-882.8億元、378.35億元、-311.46億元、11.4億元和660.75億元。
連續兩個月的正增長,使得有市場觀點開始擔心“熱錢”涌入。
“未來幾個月,資本流入趨勢會延續。”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首席分析師李志強向《第一財經日報》稱,但是從10月份的新增絕對量看,并不足以引起“熱錢”大量涌入的擔心。他預計未來兩三個月內外匯占款將持續低速增長。他對本報表示:“雖然10月新增數額較上月多,但與以往相比,10月新增外匯占款絕對量并不算大。”
李志強稱,從國際環境來看,日本寬松政策剛開始,我國外匯占款增長也和日本寬松貨幣政策有關;此外美國雖退出QE,但歐洲貨幣政策寬松。“這次外匯占款增多有偶然性,人民幣預期升值可能性變小,不會像以前那樣是趨勢性因素。”
17日,滬港股市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開通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
專家表示,此前的滬港通開閘預期也有利于外資流入;由于滬港通開通之后,一系列政策將會對外匯占款產生影響,外匯占款未來將會低速增長。
李志強也認為,外匯占款增加和滬港通吸引一些資金有關,和人民幣升值預期有關。人民幣匯率走勢在升值,將有資金流入。
此外,外貿順差也可能是外匯占款回升的原因之一。
10月份我國經常項凈順差,形成了較多盈余。當月貨物貿易順差約合人民幣2787億元,凈順差較9月擴張約885億元。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稱,從間接影響因素來看,10月貨物貿易順差較上月明顯擴大,形成較大經常項下潛在結匯需求;當月外匯存款略有下降,境內外幣未有留存。
但李志強認為,貿易順差很難是一個實際性的影響,人民幣升值一段時間后對貿易順差是抑制作用。即便單個月貿易順差高些,但不足以持續影響未來外匯占款的提升。
交行報告稱,估計代客結售匯凈額應較上月好轉,央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也采取了適度主動購匯操作。報告稱,人民幣階段性升值預期走強,促使人民幣結售匯意愿有所改變。此外,臨近年底,企業資金需求較大,一般也會加大結匯力度;但外匯占款放緩的態勢在中期內仍將延續。
外匯占款的消長也引發了貨幣政策工具的變換。
專家認為,今年以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定向降準、SLF、PSL、MLF等各種工具注入的流動性與外匯占款收縮相互抵消,大體維持了基礎貨幣平穩增長。汪濤表示,除非跨境資本大規模外流導致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突然收緊,短期內全面降準的必要性并不十分突出。
多名分析師稱,高頻率地使用SLF、PSL、定向降準、再貸款等手段將成為貨幣政策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