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財政部、國稅總局聯合發文,繼11月28日之后再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受此影響,較11月28日之前,汽油、石腦油、溶劑油等消費稅定額稅率提高0.4元/升,柴油、燃料油、航空煤油消費稅定額稅率提高0.3元/升,其中航空煤油消費稅繼續暫緩征收。兩次調稅率的同日稍晚時間,發改委發布消息,調低油價,但由于加稅因素相抵,國內成品油的實際價格僅略為降低。
1994年《消費稅暫行條例》執行以來,消費成品油需要繳納消費稅,從量征收,每升無鉛汽油征稅0.2元。消費稅雖是流轉稅,但具有針對性,主要面向奢侈品和需要調節消費需求的商品征收,如煙酒等上癮品和珠寶、汽車等奢侈品。
成品油消費稅又被稱為“燃油稅”,源于燃油“費改稅”改革。今年成品油消費稅調整是燃油費改稅以來的第一次稅率變動。2008年末,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開征燃油稅“取代公路養路費等費用,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維護和建設方面的部分收費”,為此大幅上調成品油消費稅,“調整后,汽油等的消費稅單位稅額為每升1元,柴油等為每升0.8元”,一直執行到今天。
成品油消費稅與其它消費稅一樣,具有定向調節的功能。國際上的主要石油進口國,大多使用消費稅來抑制消費。更重要的是,當前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車尾氣排放成為大中型城市霧霾的主要來源之一,嚴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抑制汽車的出行是控制霧霾必不可少的一環。在國際油價連番下跌、成品油價下滑的背景下,提高消費稅,既不增加現有消費者的負擔,也抑制了油價下跌所帶來的成品油過度消費與使用。從策略上講,這是一個不錯的政策。
成品油降價與提稅同時進行,引起了公眾的激烈討論,不乏指責之音。論對霧霾等空氣污染的貢獻,柴油要遠遠高于汽油,尤其是中國廣泛存在的老式柴油發動機驅動的機動車,并且柴油消費量大,相當于汽油的2倍,但兩次稅率調整,柴油比汽油少漲1毛錢。同時,國際油價正處于下跌的趨勢,再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大。油價再跌時,如何抑制油價下跌帶來的過度消費呢,總不能再加稅吧?
宏觀看來,中國幅員遼闊,燃油的使用不獨大中型城市才有,農村及中小城鎮的需求也很大,如柴油驅動的農業耕作機械、人口密度低的中長途客運和摩托車等,他們的收入低,生活成本卻不小。這些地區受燃油帶來的污染較小,但卻承受了燃油稅上漲提升的生活成本。近年,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油價等要素成本上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難得的油價下跌,對于降低他們的生產、生活成本原本是改善生活質量的好機會,但政策并沒有讓他們從油價下跌中受益。
從商務部公布的2013年前11個月的成品油消費的數據來看,2013年的油價處于下行趨勢,但成品油消費量同比也處于下行的趨勢,這表明成品油消費相對剛性,消費量的多寡與經濟周期的相關性更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提高稅率對于抑制成品油消費的作用不大。
征稅既然沒辦法抑制需求,就更像是增稅行為。作為需求剛性的消費品,征稅不會影響成品油消費量,稅收規模有保障。間接征收、價內稅,也讓消費者難以體會到稅的存在,只會將消費者的抱怨轉化成對壟斷國企高油價的批評。并且在油價下跌時,連這種批評都不會有,對財稅部門來說,這無疑是征稅的良機。
消費稅設立之初,主要面向奢侈品,稅基窄,每年征收的總量并不高。到2008年,也不過2568.27億元,占中央政府本級稅收的8.29%。2009年“燃油費改稅”第一年,消費稅總額就猛增了85.4%,達4761.22億元,占中央政府本級稅收的14.27%,到2013年時,消費稅總額已經躍增至8230.27億元,是2008年的3.2倍。這主要是成品油消費稅的貢獻。
根據商務部石油行業經濟運行的數據,2013年全國消費成品油超過2.8億噸,其中最大的兩個品種汽油和柴油分別超過0.93億噸、1.7億噸,按此計算,2013年征收的成品油消費稅超過3000億,占消費稅總額的36%,其稅率稍有增加,都會極大地增加中央的消費稅收入。
年初以來,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速受累于經濟減速,下滑趨勢明顯,財稅部門完成今年預算收入的困難很大。在油價還處于下跌的時候,反向增加成品油的消費稅,既不增加消費者的負擔,又會提高中央稅收收入。按2013年成品油消費的估算,11月28日成品油稅率提升至少每年為中央政府增加了460億元的收入,占2013年成品油消費稅的15%。12月13日的成品油稅率再次調整,至少每年又增加了710億的稅收,占2013年成品油消費稅的24%。兩次合計稅率上調高達39%,每年向全社會增加了1200億左右的稅收。
當然,提高稅率,增加財政收入,也沒什么不對。關鍵在于征稅的同時,政府為納稅人做了什么?當年“燃油費改稅”就明確,新增成品油消費稅連同由此相應增加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具有專項用途,不作為經常性財政收入。改革后形成的交通資金屬性不變、資金用途不變、地方預算程序不變、地方事權不變。但幾年下來,高速公路的收費既不停,也不減,公眾也不知道新增的燃油稅有多少,又是如何使用的。
此次財政部就調整成品油等產品消費稅政策答記者問時,對油品稅負做了國際比較,指出中國油品稅負明顯低于歐盟國家,與周邊一些國家相比也偏低。話雖沒錯,但這些國家征稅的法律層次高,納稅人對稅目設立、稅率的高低有很大的決定權。油品計稅,也多以價外稅呈現,消費清單往往明示稅額,納稅人清楚地了解為每升油交了多少增值稅、消費稅。中國要學習國際經驗,在提升稅率的同時,首先應該讓納稅人交稅交個明白,在消費小票上列明稅額,這或許是讓納稅人納得心悅誠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