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達,當今企業所面臨到的新問題有不斷提高的產品復雜性和生產監管要求,要如何采用對的方法,一再研發制造出令人驚艷的新產品,是每個企業所關注的共同課題。
首先,信息化為不可抵擋趨勢。透過物聯網的應用,擴展制造業既有的IT投資,延伸互聯網價值,運用感測技術將當下發生的事信息化,提高生產監管效率。物聯網可廣泛運用在制造業的不同層面,包含生產線過程檢測、實時參數采集、生產設備監控、材料消耗監測,生產過程的智能監控、智能控制、智能診斷和智能決策等,其主要概念是實時感知、辨識,產生決策及有效控制。
例如將物聯網結合至工廠生產設備,可針對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污染源,進行實時監控。將感應器嵌在設備、油氣管道中,可以實時感知接收危險環境中工作人員、設備儀器、周邊環境的安全狀態。亦可監控危險物品的運輸過程,描述物料的特征,便可追蹤到每一個貨柜或散貨中的原物料。
要達成智能工廠以節省成本,除了須配合物聯網的深度信息化搜集之外,還講究系統化的概念,集成使用的產品、工具、軟件,如機箱機柜、配電組件、溫控系統、IT基礎設施和軟件與服務,以全面地提升效率。
產品設計越趨復雜化,企業不僅是希望能達到順暢的制造流程,更希望能將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有效降低成本。工程工具的使用,可滿足CAD系統所需的RiCAD3D資料,減少工程和設計輸入,將技術集成至整體流程,提高工作流程效率,給予高度規劃可信度。
例如模擬軟件AugmentedReality(AR)的運用,在虛擬環境下類比產品在現實世界的性能,使工程師可在此平臺上針對復雜的問題進行更徹底的分析、測試和演繹結果。除了順暢的工作流程之外,一個完美的智能工廠,尚須具備強大的溫控功能、可靠的配電系統,以及全面監控功能。
因智能工廠可有效降低成本、支持復雜的制造作業、將營運程序標準化,因此目前已有不少制造業者導入,主要用在作業自動化和工程自動化這兩塊領域,業者判斷將來走向即在PredicablePM、Virtualmetrology、WasteTimereduction、Materialconsumption及IntelligentDatamining這幾個部分。
在DIGITIMES日前舉辦的臺灣智能工廠論壇中,就有業者提到,以往生產在線常見的分量生產派工排程作業、序列式生產方式,難以決定每一批量生產的產品及開始與結束生產時間,如何選擇訂單使利潤最大化變得很難處理;但計算機軟硬件設備的進步,使我們可以透過建構數學模型描述各項問題,利用理論與計算公式來求取其最佳解答。
當今制造業的產業模式已逐漸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制造業者必須同時掌握數碼化、智能化及網絡化,方能在日益競爭的市場中,達到質量、快速、彈性、穩定等各項競爭優勢。
在國內市場低迷、國際市場需求減弱的嚴峻形勢下,2012年,工程機械出口總額182.24億美元,同比增長14.48%,從國際大環境和國內市場來看,工程機械產品外貿形勢不容樂觀,2013年可能會略有增長,甚至持平。
現在困難重重,危機頻現,但是從國家層面到企業都應該抓住危中的“機”,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高的高度制定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戰略,爭取在下一個發展循環內具備絕對競爭力。
前幾年投資拉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給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隨著投資規模過大,CPI高居不下,國家對投資規模不斷收緊,國內市場需求2012年繼續快速萎縮。雖然發改委四季度出臺了一些基建項目,但是從批準到實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傳導到工程機械行業。
2012年前兩季度工程機械出口呈現出量價齊升的喜人局面,一定程度上為很多內外貿兼顧的企業減輕了壓力。三四季度出口數據開始掉頭向下,雖然有小幅震蕩,但總體趨勢是持續下行,2012年12月的數據十分不樂觀,經濟復蘇仍然任重道遠。
2012年我國工程機械產品中,超過2億美元的商品24種,24種商品的出口總額達到156.83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86.11%。24個項目中除了一個零部件項目和5個主機項目出現出口下滑外,其他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說明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依然處于上升通道,并且競爭優勢依然明顯。
傳統市場穩定新興市場搶眼
亞洲依然是我國工程機械出口的傳統最大市場,雖然市場份額依然達到42.72%,但卻是近5年中的最低點,比上年同比減少了近3個百分點。歐洲一直是市場份額第二的市場,走勢基本平穩,除了2009年有小波動之外,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16%左右。歐盟15國和俄羅斯是歐洲的主力。非洲稍稍超過拉美位居市場份額的第三位,非洲也是波動較大的市場,經常會出現2%~3%的市場波動。但是由于非洲的基礎設施薄弱,所以市場容量和潛力十分可觀。拉美略低于非洲居于第四位,但是拉美市場呈緩慢穩步上升的趨勢。和非洲類似,由于基礎設施薄弱,加上經濟水平和貿易環境優于非洲,所以拉美有可觀的市場潛力和樂觀的前景,巴西、委內瑞拉、加納都是近年市場活力較強的國家。以美國為首的北美洲市場是相對穩定的大市場,2012年美國市場同比增長23.55%,似乎看到了一些經濟復蘇的希望。中東市場從來不應該被忽視,2012年我國工程機械對中東出口15.63億美元,同比增長28.96%,沙特、阿聯酋和伊朗三國傳統市場占到了近70%的份額。大洋洲市場基本是澳大利亞市場,2012年對澳大利亞出口同比增長29.53%,表明市場環境良好,經濟發展穩定,工程機械出口穩步增長。
培育優勢積極創新
前幾年的行業大發展,供需兩旺,大家其樂融融,產能一擴再擴,攤子越鋪越大,使得運營成本不斷攀升。但是政策調整,國內市場急劇萎縮,對于一些產品單一、技術同質化嚴重、應變能力差的企業幾乎是致命的打擊。絕大部分主流工程企業營收同比下降,但是在一片暗淡中,也能看到了亮點。
工程機械自身的特點使得代工門檻相對較高,因此來料加工和出料加工規模并沒有出現像電子、紡織品等其他產業那樣占據行業比例過高的情況。中聯重科并購意大利CIFA正是全能之后的冠軍之路,通過對工程機械領域有實力的企業的并購,使得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步子更穩、更快、更準地獲得冠軍。
從2012年在上海舉辦的上海寶馬工程機械展上展示的產品來看,各工程企業都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加大了科研、創新的投入力度。在寶馬展上,徐工展出了400噸的礦車,并透露3600噸履帶式起重機也已經定型。中聯重科展出了2000噸全路面吊車、101米碳纖維泵車、300噸礦用挖掘機等世界領先產品。山推大功率推土機也將成為新的亮點。在科技創新的帶動下,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會越來越強,“走出去”將可持續發展。
海外并購修煉內功
2012年對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來說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中出現了4起跨國并購案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