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已首先啟動強制碳交易市場,同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等省市也都在積極籌備碳排放權交易。”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告訴記者,“今年末到明年年初,各試點城市的碳交易市場也將會陸續開展。”
所謂碳排放交易即將二氧化碳的排放作為商品一樣進行交易,政府在交易進行之前需要事先確定好當地的減排總量,然后再將排放權以配額的方式發放給各個企業。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在開放首日完成8筆交易,成交21112噸配額。相關預測稱,通過7省市試點,我國有望成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第二大市場,覆蓋7億噸碳排放。
而國家發改委早在2011年10月就曾下發通知,批準上述7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要求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試點,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場雛形。
“從目前情況來看,碳排放權交易還都是以地區方式來進行操作的,它們的一些配額的交易只能停留在本省或者本市,要形成全國性的交易市場,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長期從事低碳減排研究工作的鄭江灼告訴記者。
在鄭江灼看來,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低碳減排的一個有效途徑,但目前這種運行模式在國內剛剛起步,因此必然會存在一些還不是很成熟的地方,還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逐步完善相關機制。
難以點燃的積極性
“深圳啟動的碳交易市場可以稱之為‘中國第一個強制碳市場’。”中國低碳咨詢領先機構碳阻跡公司創始人晏路輝告訴記者,“之前北京、上海、天津都有環境交易所,但基本都是基于自愿減排的項目級碳交易方式,因為沒有政策的推動,可以說是有場無市。”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呢?
鄭江灼告訴記者,在國內碳交易市場沒有正式形成之前,相關交易制度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很多業主都不會主動地選擇這種方式來進行交易。
“國內交易平臺往往掛出來的交易很多,但真正能夠達成交易的還是比較少的。”鄭江灼表示。
“此前深圳交易所開啟交易之前,曾有800家企業參與的說法,結果后來參與的才635家,因為有些企業是不愿意參加的。”鄭江灼對記者表示,“還有的甚至可能非常不配合,而如果這樣的話,也很難對其碳排放情況進行盤查,操作起來非常困難。”
而在天津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資訊行政部副部長胡若絲看來,一個企業的碳排放量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不僅有益于環境保護,同時也意味著自身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和能耗的降低,對于企業自身也是件好事。
此外,這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還能夠給企業帶來一些前瞻性的利好。
據胡若絲介紹,例如參與天津開發區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試點項目的試點企業,均可免費參加ISO14064企業溫室氣體盤查資質培訓并獲得資質證書。將來等國家出臺了和碳排放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后,可能會要求企業必須要有這方面資質的人員,因此企業積極參加培訓,也是在為自身發展做長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