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知名經濟學家)
受美聯儲開始削減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新興市場正在遭遇資本流出。貨幣貶值首當其沖,印度盧比對美元的匯價,今年以來累計跌幅超過20%。印度并不孤獨,泰銖、印尼盾、土耳其里拉都遭遇了大幅貶值。
新興市場的動蕩已然開始,并有不斷加劇的趨勢。似曾相識的景象是,1994年至1995年的墨西哥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俄羅斯危機之前,皆因美國的貨幣政策都經歷了一個轉折點。流入新興市場的投機資金造就了高杠桿的投資和消費繁榮,而當熱錢耗盡后這一切都土崩瓦解。
在本輪金融危機總爆發的標志事件——雷曼兄弟公司破產5周年之際,國際金融界最關心的一個話題就是美聯儲何時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針對這個話題,在2013年8月底召開的全球央行杰克遜霍爾年會上,參會者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綜合各方面的信號以及最近的美聯儲表態,應該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將會是逐步的、非對稱的以及有針對性的。
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后果也將是非對稱的,對于那些沒有國際貨幣發行權而且宏觀基本面不佳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其影響將是災難性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國際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政策收緊,資金流動就會逆轉,大量的資金會從新興市場國家流回發達國家。這一基本格局已經在歷次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危機中充分體現。
西方的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熱錢流入,加劇了中國經濟過分擴張的傾向,并使得一些資產泡沫的特征出現。而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甚至堪稱是利好,但是問題在于,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以及貿易伙伴將會受此影響,由此將使中國經濟受到間接影響。為此,中國必須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