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日前圓滿結束,其中的電影市場交易環節共促成27個項目簽約,總額達87.31億元,創下中國電影節展交易額的新高,相比去年更增長65.58%。其中,過億項目達21個,占到項目總數近八成,體現出中國電影交易“量價齊升”的利好局面。這些數據背后,折射出中國電影市場哪些變化,國內外電影機構的哪種熱情?記者采訪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的承辦方——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旗下歌華藍石數字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電影市場項目總監陳彩云。
近90億簽約額來自哪里
“87.31億元簽約額目前是中國電影節展最大的交易成交額。”陳彩云說道。而且與美國等電影市場以版權交易為主的情況不同,北京電影交易會中版權交易占比60%,其他交易更涵蓋了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其中,影片類項目簽約額為31.08億元;影院院線、影視基地及文化地產建設類項目簽約額為30億元;電影投融資項目、微電影項目、技術和其他類項目簽約額為26.23億元。大項目、大手筆頻頻涌現,27個簽約項目中,中外電影合拍項目有10個;過億項目達21個,占項目數的77.78%。
據悉,本屆電影市場包括項目創投及洽談、產業項目路演、市場放映、市場展示交易、行業沙龍、簽約儀式、研討會七大內容,吸引了800余家中外公司和機構、3000多位業內人士參與。組委會今年首次嘗試按照電影制作、投融資、發行、院線等電影產業運營的重要環節來劃分展位,迎來200多家國內外電影公司及機構進入展位洽談,其中有80余家國際展商,相比去年增長30%。這說明,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成為中外影商洽談合作的重要橋梁、國際電影交易的高端市場。
“應該說,中國電影的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這個簽約和交易結果。”陳彩云說,中國電影是產業化程度最高的文化領域,近年來影市一年比一年熱,中間主要依靠市場驅動。而他們舉辦交易會的原則也是市場在哪他們就設置哪些環節。從目前看,市場的蓬勃最主要是得益于中國電影院線制的發展,大量影院的出現需要內容支撐,進而影響整個電影產業鏈的繁榮。“去年國產片的票房比例較低,今年一季度國產片票房卻占國內總票房的68%。從去年以來,一些中小成本國產影片表現良好,事實證明,具有中國獨特文化特色的國產片能夠在當下的市場有前途。”陳彩云說。
外資捕捉內地電影商機
讓陳彩云感觸良深的是外資對于中國電影市場現狀和變化的及時捕捉。“行業人士幾乎都知道2016年底WTO對于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市場的保護程度可能會降低,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國的電影人也在及時地加強對外合作合拍的思路,而目前每年美國分賬大片的引進數量從20部提升至34部,就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好萊塢的熱情。”陳彩云還談道,美國電影人正在重新審視跟中國電影機構的合拍片機制,因為這種方式不占配額限制,所以好萊塢非常重視,在此次交易會中合拍項目也比較多。
“同時,中國電影技術環節的投資,也不受當下政策影響,加上中國人力成本等優勢,國外機構在此領域的進駐也非常有熱情。”陳彩云介紹道,電影節上共有近30家海內外特效公司進場.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特效的公司更是感嘆,在國外他們雖然憑借技術得獎了,但也因美國高昂的成本而幾近“破產”。“我們可以想象,目前美國大片以澳大利亞、新西蘭為制作基地的景象,未來可能轉移到中國來。”
在陳彩云看來,中國電影后期制作無論在前期創意還是形象造型設計以及一些技術手段運用上,都還需要向好萊塢學習。
歌華搭建影視交易服務平臺
近年來歌華藝術、文化、演藝等平臺迅速出爐。“歌華集團是綜合型的文化集團,致力于成為領先的文化服務供應商,我們在影視領域自身也是有想法的。”陳彩云說道,而主辦電影交易會則能讓他們迅速了解電影領域的訊息、長短處以及當下的市場空白。特別是培育電影工業的要素服務交易,逐步提供電影產業的投融資服務、版權保護法律服務、營銷宣傳服務、電影保險服務等服務平臺。
陳彩云介紹說,目前歌華集團正在主力操作的文化保稅區項目,未來會跟影視的投融資、版權交易等后期服務掛鉤,而她所在的部門目前也已經涉足紀錄片、微電影、電視廣告等業務,“期待未來兩年內歌華集團的影視平臺會初步搭建成形,期望北京電影市場在國際電影交易服務平臺上擁有重要席位。” 陳彩云說。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