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欲察甘肅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必看大西部;欲察西部文化的根脈和底蘊,必看大中華;欲察大中華文化的魂魄和精華,必看全天下。
文化通道與開放品格
狹長的甘肅,一頭連接著中原,一頭連接著邊疆;一邊是草原民族,一邊是高原民族。由軍事而經濟,由經濟而文化,甘肅曾在軍事戰場、貿易走廊和文化通道3個角色之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這是甘肅的光榮之基,這是甘肅的靈魂之本。光榮源自歷史,靈魂在于開放。
歷史上,甘肅長期是各民族歷史命運融合交錯的戰場。秦漢開疆拓土的壯歌,匈羌遠徙他鄉的呼號,都曾在千里走廊中回蕩;前秦苻堅,崛起于斯,烈烈雄風,統一北方。十六國之前涼、后涼、前趙、西秦等,建國于此,爭斗百年,終歸一統。甘肅,曾是中央政府經略西北、維系新疆的紐帶。漢武時期,張騫通西域,冠軍侯大敗匈奴,河西四郡開始成為西漢王朝聯系西域都護府的軍事走廊。盛唐以降,西出陽關,雖無中原故人,卻有大唐管理西域的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此時此地,不僅有“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豪邁,更是朝廷憂之系之的邊塞要地。直至近代,抬著棺材入疆平亂的左宗棠,也曾在蒼莽大地上留下一排排柳樹,后人稱為“左公柳”。縱貫千里的甘肅走廊,就像一個大扁擔,一邊挑著新疆,一邊挑著內地。得甘肅走廊,則西部邊疆不失;甘肅安,則新疆安、西北安,這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甘肅,曾是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西域的良種馬和苜蓿通過這里傳入中原,中原的先進農耕技術在這里扎根發芽后傳入西域。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曾造就過“馬踏飛燕”的藝術瑰寶,曾造就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經濟輝煌,曾造就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文化傳奇。戰場上的沖突阻擋不住民族融合的大勢,政治上的較量無意間打開了文化通道的輝煌。
歷史上,甘肅長期是中華文明聯系歐亞文明的文化通道。延續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是來往貿易的商隊,始終如一的是隱藏于商業貿易之中的文明交融。綿延數千里的甘肅走廊,東連深沉厚重的中原文明,西接背靠歐亞腹地的西域邊地,一波又一波文明交融的浪潮在這里涌動。印度的佛教、歐洲的基督教都是先傳入西域,然后經過漫長的甘肅走廊走向中原廟堂,進入尋常百姓。中原先進的造紙術和農業技術,都是先在甘肅駐留,然后經過西域的接力,走向更為廣袤的歐亞大陸,并在那里放射出耀眼光芒。甘肅,是歐亞文明進入中原、影響中華文明的第一站。甘肅,也是中華文明走出中原,影響西方世界的第一站。
地理凝聚了歷史,歷史塑造著文化。多元地理單元的過渡連接、多民族沖突融合的歷史,共同塑造了甘肅開放的文化品格。開放是甘肅的文化之魂,是西部的精神之魄,是大中華的生命之源。
但是,近代以降,隨著甘肅文化通道所賴以存在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沖突的歷史條件悄然變化,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傳統的陸路交通運輸為支持的絲綢之路逐漸失去活力,特別是隨著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樞中的地位跌落,甘肅文化走廊的重要性隨之衰落。
文化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
如今,中國發展格局和世界整體格局的新變化,中國工業化和世界現代化的新趨勢,中華文明復興和世界文明發展的新動力,都在悄然塑造著甘肅文化發展的新機遇。
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促發著歐亞大陸格局的新變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工業文明的發展,在過去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也曾深刻影響了中國及其腹地甘肅的命運。今天,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繼續發生著新變化,形成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新形勢,帶來了歐亞大陸格局的新變動。其一,生產力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方式的進步,重新使得歐亞大陸通過陸路交通深化交往成為可能。目前,這一可能已經通過兩條歐亞大陸橋變為現實,其中的第二歐亞大陸橋橫穿甘肅,對甘肅的戰略意義尤為重要。其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面臨資本過剩、利潤率下降和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壓力,急需新的消費市場,歐亞大陸眾多的新興市場國家為之提供了新選擇。甘肅瀕臨歐亞大陸腹地邊緣,是東部海洋資本進入歐亞大陸腹地的必經之地。其三,世界能源地圖正在發生新變化,歐亞大陸腹地的中西亞作為世界能源輸出地的地位正在日漸凸顯。甘肅作為中國西氣東輸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中國乃至世界能源格局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推動著中國國內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形成。西部大開發戰略自2000年實施以來,正在逐漸改變著中國國內的經濟格局,新形勢下的東西部互動將成為這個新格局的重要內容。互動之一,西部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真正腹地,消化東部地區的過剩資本和商品,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并以此為契機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互動之二,面臨西北部多變的國際形勢,東西部地區在促進民族團結、保持邊疆穩定,維護國家統一方面需要開展實質性的合作。互動之三,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經濟和文化的共同復興,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在中華文明復興的道路上中西部共同努力必不可少。在這三方面的互動中,甘肅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經歷,在建設產業走廊,復興文化通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