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今,國家相關部委相繼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縷出新政,從《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到《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到《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與評估管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知》,再到《2011年“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無不滲透文化創意產業與非公資本對接問題探討與變革。能否如期所愿,各中問題如何?
中國文化產業變革已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借鑒“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關于中國文化體制變革的觀點,并結合清科研究中心對VC/PE在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落點的年分布情況,我們認為,自1978年以來,中國文化產業政策變革經歷四大階段:
首先,1978-1991年,屬文化體制改革初試階段,又稱為體制內改革時期。這一時期,文化體制改革主要經濟體制改革在文化領域的延伸,存在較大的盲目性與局限性,國家財政是相關企業外部資本的主要來源。其次,1992-2002年,屬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階段,為了應對WTO的挑戰,主要探索文化發展如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并正式提出“由行政配置資源向市場配置資源發展模式轉變”,以中版集團、中影集團為代表的大型國有文化集團開始組建,同時,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制開始啟動。對于非公資本而言,此時,中國開始允許外資進入我國電影市場,這是一個有益嘗試。再次,2003-2006年,屬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階段,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在不斷強化文化立法的同時,提出“開放文化市場準入,鼓勵非公資本依法進入文化領域,形成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新格局”新思想。最后,2007-今,屬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階段,這一階段,也是非公資本在文化領域逐漸活躍的重要階段,中國文化產業在利用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及外商資本方面都取得突破性進展。
不過,歷數中國文化產業向非公資本開放政策,我們認為,可以概括為“區別化對待”,這種區別與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文化投融資政策和投融資模式等方面,尤其體現在國有非公資本與外商資本的差別化對待。
政策松動為資本打開一扇窗,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基金相繼成立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基金數量已經超過100余支,已經募集資金總量約為1300億元人民幣。另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庫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新近成立的專項基金已超過十余支,如擬募資50億元人民幣的廣東文化產業基金、擬募資30億元人民幣的附件海峽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擬募資6億元人民幣的完美世界風險投資基金、擬募資10億元人民幣的無錫華映文化產業基金及擬募資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在這些動輒幾十億募集資金額的專項基金背后,我們可以看到商業銀行、大型文化集團企業的身影,也可以看到行業相關民營的背影,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認為,專項基金如此規模化的成立與涌入產業,對于產業發展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當然也不乏行業發展的暗流涌動。這背后或將再次引入一個話題“資本是推動產業發展的良方還是毒藥”,當資本快速集中涌入一個產業的時候,部分企業心態浮動,追逐資本或將在資本的催化下出現早熟,這也許成為產業快速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的信號。
2011年傳統意義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案例創歷年新高
據靈核網數據顯示,2011年,已經披露的中國傳統意義的文化創意產業投資事件為41起,創2005年以來新高,投資廣泛落點于文化傳播相關領域、影視制作與發行、出版及動漫等領域,如與文化傳播相關的企業百雅軒、杭州金海岸、琴島文化、山海經等相繼獲得投資。
VC/PE進入文化領域仍存顧慮
盡管VC/PE 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程度逐年提升,但是面對曾經一度長期以國有資本作為單一投資主體的準入領域,加之意識形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VC/PE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仍心存顧慮。顧慮一:公益化與商業化的模糊不清,分清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前者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后者是以意識形態建設為目標的公益性行為。顧慮二:文化能否成為文化服務業,文化成為產業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充分挖掘消費者的需求,成為文化服務業。顧慮三:如何平衡文化產業創意領袖與商業領袖的共生發展。最后,中國文化產業政策仍存在很多不透明因素在內,政策的庸俗化與尋租化時時出現,如何利用政策而又避免干預,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