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OTC如何?
退出是未來趨勢
OTC英文全稱是OverTheCounter,中文名叫非處方藥。據了解,2009年國家版醫保目錄中總計有2151個藥品,其中屬于OTC的產品共有556個品種藥品,涉及化學藥品200種,中成藥356種。
這556個OTC藥品的去留,引發了大家的關注。此前有媒體報道,“即將啟動的下一輪醫保目錄更新的工作中,或將作出歷史上最為重大的調整,目錄中現有的OTC藥品品種或將全部退出”。也有媒體稱,雖然具體退出進度未有統一意見,但可以確定的是“新醫保目錄不會增補新的OTC藥品種進入”。
國家衛計委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指出,非處方藥是和處方藥相比,相對安全的藥品,屬于患者可以自購自用的藥物。在國外,大部分非處方藥都是自費的。“我認為,非處方藥退出醫保目錄,這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但不會一下子全部退出,可能是逐漸地分批地清退。”
據了解,在不少發達國家的醫保體系中,就將非處方藥退出醫保目錄,如美國也曾對醫保購買OTC藥品有諸多限制,2011年奧巴馬的《平價醫療法案》規定只有拿到醫生處方才能用“彈性消費賬戶”和“健康儲蓄賬戶”購買OTC藥品,這瞬間引發了對于醫保自由購買權的捍衛與抗議。雖然2013年恢復了這兩個賬戶自由購買OTC的權利,但傳統醫保賬戶卻只允許消費處方藥。
預測201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將出現當期收不抵支的現象,到2024年,將出現基金累計結余虧空7353億元的嚴重赤字。醫保基金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多省份統籌基金結存偏離“滿足6-9個月支付需求”的紅線。業內人士分析,從這個角度來說,OTC退出醫保目錄,有助于減輕醫保基金的壓力。
OTC該不該退出醫保目錄?這一熱點話題也在網上引發了正反兩方大討論。有觀點認為,通過將OTC藥品從醫保目錄中清退這種方式,并不能實際減緩醫保基金壓力的問題。他們認為,OTC藥品不能報銷,患者就會通過走去醫院就診的報銷流程,反而加重了醫保資金的壓力。原本可以自己在醫保定點藥房買藥的消費者,為了省錢會涌向醫院看門診,也會令現在本就人滿為患的看病難問題雪上加霜。
針對此觀點,孫忠實指出,隨著社會文化發展,人們的素質也會相應提高,等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大部分人就不愿為了看個普通感冒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成本,跑去醫院就診開藥,而會自己去樓下藥店自費買個非處方藥,這也符合衛計委提出的“小病不進醫院”的目標。
雙跨藥品再引關注
在OTC是否該退出醫保目錄的大討論中,此前一直不為人所熟知的“雙跨藥品”也成為討論的焦點。
所謂“雙跨”藥品,就是指既作為處方藥又作為非處方藥的藥品。數據顯示,我國現有OTC產品近4800個,其中接近一半是雙跨產品。在2300多個雙跨產品中,中成藥雙跨品種為2000多個。
據了解,我國的非處方藥都是從處方藥轉化而來的。某些藥作為處方藥時有多個適應證,有些適應證患者能夠自我診斷和自我藥療,在三限(限適應癥、限劑量、限療程)的規定下,將此部分適應證作為非處方藥,可以安全地用于患者的小傷小病;而患者難以判斷的部分仍作為處方藥,于是,“雙跨”藥品應運而生。
如果OTC退出醫保目錄,那么,這些雙跨藥品該何去何從?
此前,關于雙跨藥品的身份之爭由來已久,不少專家呼吁取消“雙跨“品種,但這遭到了不少醫藥企業的強烈反彈。
孫忠實指出,如果有一天OTC全部退出醫保目錄了,那國家相關部門也可以讓企業選擇,藥品要么按照處方藥存在,要么依照OTC品種存在。確定藥品的唯一身份,也更利于老百姓安全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