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價格的此輪波瀾壯闊的牛市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包括前期的低價打擊了藥農積極性、天氣原因帶來的減產、資金的炒作及整個國內通脹帶來的種植成本上升。
在2009年價格上漲之前,太子參在長達近十年的時間內保持較低價格。2001年的最低價格為9.5元kg,05年之前均在20元kg以內,09年10月之前價格均在30元kg以內。
本輪漲價周期各年度多因素分析
|
歷史環境 |
留種面積 |
產量 |
2009 |
近十年的低價情況下;藥農種植積極性降低,太子參的種植面積下降 |
產新期間價格低,面積進一步萎縮 |
3500 |
2010 |
面積未擴大,天氣不給力,資金面泛濫 |
留種面積擴大不低于30%,但是產新后價格真正拉升,所以價格刺激作用有限 |
2500 |
2011 |
面積增大,產量增大,當仍未滿足需求 |
留種面積三地均擴大不低于50%,福建翻倍以上 |
3300 |
2012 |
面積擴大,單產均降低 |
留種面積進一步擴大,增幅不低于50%,福建再翻倍以上。 |
3700 |
資料來源:中國靈核網整合
2009年.在長達近十年的低價情況下,藥農種植積極性降低,太子參的種植面積下降,2009年產量降低,估計在3500噸左右,低于全國市場的需求量。全國市場需求量預計在4000噸以上。因此,在2009年10月開始太子參價格擺脫長期的低迷進入上升軌道。但是,我們認為太子參種植面積的決定性因素是產新期間也就是6月-8月的太子參價格,由于09年6月-8月的太子參價格仍處于較低狀態,因此留種面積也較小,注定2010年的產新面積不會明顯擴大。
2010年,在種植面積沒有明顯擴張的情況下,天氣也不給力。安徽產區在10年春季長時間雨雪天氣,出現少見的春汛,影響太子參出苗;福建產區出現低溫凍災,不少海拔高的地塊受凍;貴州產區出現干旱,出苗推遲,之后連續陰雨影響生長,根部腐爛。產新階段,太子參三產區陰雨天氣多阻礙農民采挖,上市推遲。諸多因素造成太子參單產量下降達三成以上,產量不足2500噸。
我們認為2010年上半年在太子參產新前,各方資金已經關注上太子參這個商品。當時的環境是市場資金泛濫,炒作成風,各種農產品如三七、大蒜、綠豆已經被爆炒。因此,在太子參產新階段,各方買家開始進行囤積。在10年的8月,當安徽和福建已經產新,而貴州市場進入產新階段時,減產成為共識,而炒家也已經拿到大量的籌碼,整個市場的產新進入尾聲,次年產新前市場供給有限。因此,炒家開始急速拉升價格,價格從7月的70元,拉升至8月的120元,9月的180元,經過短暫調整,拉升至11月的250元,11年4月達到頂峰的380元kg。
2011年.我們可以看到太子參價格的急速拉升是在2010年的8月,產新接近尾聲,也就是留種量更多是受到急速拉升前的價格的影響。當然,由于2010年產新期間的價格(70-75元)已經比09年同期價格(22元)增加明顯,因此太子參的留種量仍然增加明顯,面積增加不低于30%。三地合計產量較10年增加明顯,達到3100-3500噸。三地中,福建單產達到歷年最高,而貴州太子參生長情況相對較差,單產較以前年度低。
2012年.在太子參價格暴漲的催化下,2011年產新后三地留種面積增加。估計貴州與宣城面積增幅不小于50%,福建面積增幅不小于100%。12年貴州與宣城的太子參收成主要受到了病蟲害的影響,而福建由于倒春寒影響,單產也有所降低。同時,連年的太子參價格牛市導致留種面積增幅較大,也影響到能挖出來的太子參的總量。綜合而言,太子參產量增幅小于面積的增發,預計總產量在3500-3900噸。
2005-2017年太子參價格走勢及趨勢分析
2013年.連年的太子參牛市導致2012年留種面積增發較大,太子參種苗的價格從2011年的120-160元斤,下降至2012年的20-40元斤。從目前的情況看三地太子參種植面積增幅不小于12年,估計貴州、福建增發在60%以上,福建的種植面積再次翻倍。截止到目前,福建作為最大產地,氣候較為正常,產量將暴增,單產地有望突破5000噸。貴州太子參雖受到冰雹影響,由于面積增加較大,太子參產量仍將增長。今年太子參的總產量可能突破7000噸,徹底扭轉供需關系,因此太子參價格的跌幅可能超出想象。目前,產地經銷商對價格的預期已經降低到100以內。
總結來看,太子參價格的此輪波瀾壯闊的牛市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包括前期的低價打擊了藥農積極性、天氣原因帶來的減產、資金的炒作及整個國內通脹帶來的種植成本上升。2009年10月啟動的這輪行情至今三年多的時間,我們認為本輪行情即將結束。
(整合:靈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