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抗惡性腫瘤藥
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仍為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后者仍為臨床治療的重要方法。抗惡性腫瘤藥對癌細胞和人體正常細胞的選擇性差別不大,因而應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廣泛而嚴重。另外,易產生耐藥性也是治療過程中的問題之一。近年來,在分子生物學、細胞動力學、免疫學的理論指導下以及采用聯合用藥的方法,惡性腫瘤化學治療的療效有顯著的提高,并明顯減少了不良反應
及耐藥性的發生.隨著惡性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開展,如對生長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生長抑制因子(干擾素)、原癌基因(C—ras、 H—ras、 myc、 fos)以及癌促進因子( phorbol酯)等的研究,新的抗惡性腫瘤藥物及基因療法已開始出現。近年來,對癌細胞分化誘導劑維甲酸( retinoids)的研究,在實驗研究方面也已取得較大進展,在臨床初步試用,出現了可喜的苗頭。
49.1.1 對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及藥物分類
1. 影響核酸(DNA, RNA)生物合成腫瘤(tumor)則包括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在希臘語中有墳墓之意(tymbos),在拉丁語中意為腫脹(tumere)。而癌癥(cancer),泛指所有惡性腫瘤,是由古希臘的Hippocrates所命名,意即有爪樣突起、橫行侵犯的螃蟹;我國古人稱癌為巖,以巖石的堅不可克,頑不可變來形容癌癥難以治愈的本質特征。對于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稱之為癌(carcinoma),對間葉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則稱之為肉瘤(sarcoma)。腫瘤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也不管是上皮組織來源還是間葉組織來源,本質上都表現為細胞失去控制的異常增殖,這種異常生長的能力除了表現為腫瘤本身的持續生長之外,在惡性腫瘤還表現為對鄰近正常組織的侵犯及經血管、淋巴管和體腔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惡性腫瘤已經稱為人類死亡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原因,每年全世界約有700萬人死于癌癥。盡管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相比,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占總死亡的比例相對較低,在我國全國范圍內惡性腫瘤在全國范圍內惡性腫瘤在各種死因中也已經排在第二位,在城市已排在首位;并且從70年代到90年代,腫瘤死亡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由83.65/10萬上升至108.26/10萬,可見癌癥對人民健康的危害的嚴重程度。因此,各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解決這一難題。如美國、日本近年用于癌癥研究經費提高數10倍。我國也制定了癌癥科研規劃。
人們普遍認為癌癥是“醫學上的失敗”,患上癌癥便是被判了死刑;然而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不管是通過手術、放療、化療或者綜合治療,已經有30%以上的癌癥有可能得到根治,特別是那些能在發病早期被發現的患者。也許,我們更有理由把癌癥與病毒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并稱為“現代醫學的三大挑戰”。
對于癌癥的治療,現主要方法為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免疫療法。雖然對早期腫瘤治療,外科療法為首選,在某些情況下放射治療也有很好療效。但由于手術治療及放射治療均為一種局部治療手段,對惡性腫瘤這一全身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藥物療法非常重要。目前已有50余種具有不同作用機理的抗癌藥物在臨床應用,抗腫瘤藥先驅Elion及Hit Chings被授予1988年諾貝爾醫學獎一事說明抗腫瘤藥物研的重要性。目前,抗腫瘤藥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選擇性低,毒性大,引起免疫抑制,耐藥性等。所以研制新型抗腫瘤藥物及基因治療癌癥成為熱點。
本課的目的是讓大家初步掌握各類抗惡性腫瘤藥的作用原理、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用藥原則,并了解非細胞毒類抗腫瘤藥作用機制和有關藥物進展,為合理應用抗癌藥打下基礎。
第一節 抗腫瘤藥的藥理學基礎
一、抗腫瘤藥的分類
(一)細胞毒類抗腫瘤藥
1.根據藥物化學結構和來源:烷化劑;抗代謝物;,抗腫瘤抗生素;抗腫瘤植物藥;其他類。
2.根據抗腫瘤藥物的生化機制:干擾核酸生物合成的藥物;直接影響DNA結構和功能的藥物;干擾轉錄過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藥物;干擾蛋白合成和功能的藥物。
3.根據藥物作用的周期或時相特異性: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
(二)非細胞毒類抗腫瘤藥
1.調節體內激素平衡藥物
2.單克隆抗體
3.信號轉導抑制劑
4.細胞分化誘導劑
5.細胞凋亡誘導劑
6.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劑
二、抗腫瘤藥的作用機制
(一)細胞毒類抗腫瘤藥作用機制
(二)非細胞毒類抗腫瘤藥作用機制
改變體內激素平衡失調狀態的某些激素及其拮抗藥;針對某些增殖相關受體的單克隆抗體;以細胞信號轉導分子為靶點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法尼基蛋白轉移酶抑制劑、細胞周期調控劑等;促進腫瘤細胞分化的誘導劑;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的誘導劑;破壞或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有效地阻止腫瘤的生長和轉移的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劑;減少癌細胞脫落、黏附和基底膜降解的抗轉移藥;以端粒酶為靶點的抑制劑;針對腫瘤細胞耐藥的逆轉劑;增強放療和化療療效增敏劑及基因治療藥物等。
第二節 細胞毒類抗腫瘤藥
一、干擾核酸生物合成的藥物(抗代謝藥)
抗代謝藥是一類化學結構和核酸代謝的必需物質如葉酸、嘌呤、嘧啶等相似,可以通過特異性干擾核酸的代謝,阻止細胞的分裂和增殖。此類藥物主要作用于S期細胞,屬于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
(一)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甲氨蝶呤(MTX)
其化學結構與葉酸相似,對二氫葉酸還原酶有強大而持久的抑制作用,使二氫葉酸不能變成四氫葉酸,從而使5,10甲酰四氫葉酸產生不足,使dTMP合成受阻,DNA合成障礙。也可干擾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對增殖期細胞作用強,主要作用于S期細胞。對G1期細胞也有作用。主要用于兒童急性白血病療效顯著,與糖皮質激素、長春堿和巰嘌呤合用完全緩減率達90%;成人療效差。也用于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等。對頭頸部、乳癌、肺、胃腸等部位實體瘤均有療效。毒性反應中,骨髓抑制最為突出,為了減輕MTX的骨髓毒性,可在應用大劑量MTX一定時間后肌注亞葉酸鈣作為救援劑,以保護骨髓正常細胞。
(二)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劑-氟尿嘧啶(5-Fu)
其是尿嘧啶的衍生物,為抗嘧啶藥物。氟尿嘧啶口服吸收不規則,個體差異較大。多采用靜脈注射給藥。在體內轉變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抑制脫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dUMP甲基化轉變為d-TMP,從而影響DNA的合成,對S期細胞最敏感。氟尿嘧啶的代謝產物還可以摻入RNA的合成,干擾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對其他各期細胞也有一定的作用。對消化道癌和乳腺癌療效顯著,絨毛膜上皮癌、宮頸癌、卵巢癌等也有療效。對骨髓和消化道毒性較大,出現出血性腹瀉應立即停藥,可引起脫發、皮膚色素沉著,偶見肝、腎損害。
(三)嘌呤核苷酸互變抑制劑-巰嘌呤(6-MP)
其結構和次黃嘌呤相似,為抗嘌呤藥物。巰嘌呤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個體差異大。可能與首關消除有關。經肝代謝和部分原形經腎排泄。在體內轉變為黃嘌呤核苷酸及硫代肌苷酸,阻止肌苷酸轉變為腺嘌呤核苷酸和鳥嘌呤核苷酸,從而阻止核酸的合成。對S期細胞最敏感。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維持治療,大劑量對絨毛膜上皮癌也有效,還可用于惡性葡萄胎、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四)核苷酸還原酶抑制劑-羥基脲(HU)
其是核苷酸還原酶抑制劑,阻止胞苷酸轉變為脫氧胞苷酸,從而抑制DNA合成。選擇性的作用于S期細胞;并對G1-S期邊界有延緩作用,使細胞集中在G1期,待藥物作用消失后,腫瘤細胞即同步進入下一時相,再用作用于后一時相(S期)敏感的藥物或放射治療可提高療效。主要用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療效顯著。對轉移性黑色素瘤也有效。
(五)DNA多聚酶抑制劑-阿糖胞苷(Ara-C)
其在體內經脫氧胞苷激酶的催化,轉變為二或三磷酸阿糖胞苷后,抑制DNA多聚酶的活性而影響DNA的合成。S期細胞最敏感,也可摻入DNA中干擾其復制,使細胞死亡。主要用于成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或單核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消化道癌等。
二、影響DNA結構與功能的藥物
(一)烷化劑
烷化劑是第一個用于腫瘤治療的化療藥物。雖然烷化劑結果各異,但都具有活潑的烷化基團,能與許多細胞DNA、RNA或蛋白質中的親核機團(氨基、咪唑、硫基、羧基和磷酸基)起烷化作用,形成交叉聯結或脫嘌呤作用,使DNA鏈斷裂;當DNA 再次復制核酸時,堿基錯配,導致DNA結構和功能的損害,甚至細胞死亡。屬于周期非特異藥物,能殺滅各期的瘤細胞。目前,常用的烷化劑有以下幾種:氮芥類如氮芥、環磷酰胺;乙烯亞胺類如噻替派;亞硝脲類如卡莫司汀;甲烷磺酸酯類如白消安。
1.氮芥 受芥子氣的啟發產生的,芥子氣是一種戰爭毒氣,主要損傷皮膚黏膜,引起潰瘍、水皰等。如2003年在齊齊哈爾發現日軍留下來的戰爭毒氣芥子氣使民工嚴重受傷,死亡。后進行了賠償,氮芥因毒性大,現已少用,但應記住其是最早用于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烷化劑。
2.環磷酰胺 環磷酰胺本身無抗腫瘤活性,在肝內經細胞色素P-450氧化形成中間產物醛磷酰胺,再在腫瘤細胞內分解出磷酰胺氮芥,才與DNA起烷化作用。抗癌譜較廣,其作用機制與氮芥類似。主要用于霍奇金病、網織細胞肉瘤及其他惡性淋巴瘤。對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乳腺癌也有效。大劑量環磷酰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能與大量代謝物丙烯醛經泌尿道排泄有關,同時應用美司鈉可預防發生。
3.塞替哌 其化學結構中含三個乙烯亞胺基團,性質非常活潑,能于細胞內DNA的核堿基(如鳥嘌呤)結合,抑制瘤細胞分裂,作用機制與氮芥相似。對乳癌及卵巢癌有較好的療效。腹腔給藥,可使腫瘤引起的腹水消失。不良反應較輕。
4.白消安 主要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對慢粒急性病變無效。其小劑量可抑制粒細胞的生成,大劑量可抑制血小板及紅細胞系統。長期用藥要注意肺纖維化。
5. 卡莫司汀 (卡氮芥,BCNU)為亞硝脲類烷化劑。除了烷化DNA外,對蛋白質和RNA也有烷化作用。BCNU具有高度脂溶性,并能通過血腦屏障。主要用于原發或顱內轉移腦瘤,對惡性淋巴瘤、骨髓瘤等有一定療效。主要不良反應有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及肺部毒性等。
(二)破壞DNA的鉑類配合物
1.順鉑 為二價鉑同一個氯圓子和兩個氨基結合成的金屬配合物。進入體內后,作用類似烷化劑,在體內將氯解離后,二價鉑與DNA上的鳥嘌呤、腺嘌呤和胞嘧啶形成交叉聯結,從而破壞DNA的結構和功能。具有抗瘤譜較廣,對乏氧細胞有效的特點。對非精原細胞性睪丸瘤最有效,也可用于卵巢癌、非、肺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大劑量或連續用藥可致嚴重而持久的腎毒性。
2.卡鉑 為第二代鉑類配合物,作用機制與順鉑相似,但水溶性較好,抗惡性腫瘤活性較強,腎毒性小,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三)破壞DNA的抗生素類
1.絲裂霉素 (自力霉素, MMC) 其化學結構中有乙撐亞胺及氨甲酰酯基團,具有烷化作用。能與DNA的雙鏈形成交叉聯結,可抑制DNA復制,也能使部分DNA鏈斷裂。抗瘤譜廣,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不良反應主要為明顯而持久的骨髓抑制,其次為消化道反應,注射局部刺激性大。
2.博來霉素 (BLM) 屬于直接破壞DNA的抗生素,給藥后分布在腫瘤組織中的濃度較高,其可與銅或鐵離子絡合,使氧分子形成氧自由基及羥自由基,從而使DNA單鏈斷裂,阻止DNA復制,干擾細胞分裂增殖。主要用于鱗狀上皮癌,如頭頸部的癌、口腔癌、食管癌、肺磷癌、陰頸癌等;與長春花堿、順鉑合用,治療睪丸癌,效果極佳;也可用于淋巴瘤的聯合治療。對骨髓及免疫功能影響小,但肺毒性最為嚴重,可引起間質性肺炎或肺纖維化,可能與肺內皮細胞缺少使博來霉素滅活的酶有關。
(四)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1.喜樹堿類(喜樹堿,羥喜樹堿,拓撲特肯,依林特肯) 該類藥能干擾拓撲異構酶Ⅰ的作用,從而干擾DNA的結構和功能。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S期作用強于G1和G2期。對胃癌、絨癌、惡性葡萄胎、急慢粒等有一定療效。喜樹堿不良反應較大,主要有泌尿道刺激癥狀、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及脫發等。羥喜樹堿毒性反應則較小。
2.鬼臼毒素衍生物(鬼臼毒素,依托泊苷VP16,替尼泊苷VM26) 鬼臼毒素能與微管蛋白相結合,抑制微管聚合,從而破壞紡錘絲的形成。但VP16和VM26則不同,主要抑制拓撲異構酶Ⅱ的活性,從而干擾DNA的結構和功能。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S期和G2期細胞。主要與其他藥合用,治療睪丸癌、肺小細胞癌等。
三、干擾轉錄過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藥物
藥物可嵌入DNA堿基對之間,干擾轉錄過程,阻止mRNA的合成,屬于DNA嵌入劑。如多柔比星等蒽環類抗生物和放線菌素D。
1.放線菌素 放線菌素D(更生霉素)為多肽類抗惡性腫瘤抗生素。能嵌入DNA雙螺旋中相鄰的鳥嘌呤和胞嘧啶(G-C)堿基之間,與DNA結合成復合體,阻止RNA多聚酶的功能,從而阻止mRNA的合成。屬于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抗癌譜較窄,對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霍奇金病、惡性淋巴瘤、腎母細胞瘤、骨骼肌肉瘤及神經母細胞瘤療效較好。
2.阿霉素(多柔比星) 為蒽環類抗生素,能嵌入DNA堿基對之間,改變DNA模板性質,阻止轉錄過程,抑制DNA及RNA合成。屬周期非特異性藥物,但對S期細胞有更強的殺滅作用。阿霉素抗瘤譜廣,療效高,主要用于對常用抗腫瘤藥耐藥的急淋或急粒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最嚴重的毒性反應可引起心肌退行性病變和心肌間質水腫,心臟毒性可能與阿霉素生成自由基有關,右雷佐生作為化學保護劑可預防心臟毒性的發生。
3.柔紅霉素 作用與阿霉素相同,也是嵌入DNA分子中。兼有抗菌、抗病毒、抑制免疫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淋或急粒白血病,但緩解期短。主要毒性反應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和心臟毒性等。
四、抑制蛋白質合成與功能的藥物
(一)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藥
1.長春堿類 長春堿(VLB)及長春新堿(VCR)為夾竹桃科長春花植物所含的生物堿。其作用機制為與微管蛋白結合,抑制微管聚合,從而使紡錘絲不能形成,細胞有絲分裂停止于中期。屬周期特異性藥物,主要作用于M期細胞。此外,此類藥物還干擾蛋白質合成和RNA多聚酶,對G1期細胞也有作用。VLB主要用于治療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及絨毛膜上皮癌。VCR對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療效好、起效快、長與潑尼松合用做誘導緩解藥。長春堿類毒性反應主要包括骨髓抑制、神經毒性、消化道反應、脫發及注射局部刺激等。VCR對外周神經系統毒性較大。
2.紫杉醇類 紫杉醇(paclitaxel,taxol)是從短葉紫杉及紅豆杉植物的樹皮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紫杉特爾(taxotere, docetaxel)是由植物Taxus baccata針葉中提取巴卡丁(baccatin)并經半合成改造而成,其基本結構和紫杉醇相似,但來源較易,水溶性較好。由于紫杉醇類獨特的作用機制和對耐藥細胞也有效,是今年來受到廣泛重視的抗腫瘤新藥。紫杉醇類是較強的有絲分裂抑制藥,通過促進微管蛋白裝配成微管,抑制微管解聚,導致微管束排列異常而阻止紡錘體地形成,使細胞停止于G2期及M期。對乳腺癌、卵巢癌、惡性黑色素瘤等有顯著療效。紫杉醇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骨髓抑制、神經毒性、心臟毒性和過敏反應。紫杉醇的過敏反應可能與賦性劑聚氧乙基蓖麻油有關。紫杉特爾不良反應相對較少。
(二)干擾核蛋白體功能的藥物
三尖杉生物堿類 主要是三尖杉酯堿和高三尖杉酯堿,從三尖杉屬植物的枝、葉和樹皮中提取的生物堿。可抑制蛋白合成的起始階段,并使核蛋白體分解,釋出新生肽鏈,但對mRNA或tRNA與核蛋白體的結合無抑制作用。屬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S期細胞作用明顯。對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療效好,也可用于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的治療。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脫發等,偶有心臟毒性等。
(三)影響氨基酸供應的藥物
L-門冬酰胺酶 L-門冬酰胺是重要的氨基酸,某些腫瘤細胞不能自己合成,需從細胞外攝取。L-門冬酰胺酶可將血清門冬酰胺水解而使細胞內缺乏門冬酰胺供應,生長受到抑制。而正常細胞能合成門冬酰胺,受影響較小。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消化道反應等,偶見過敏反應,應作皮試。
第三節 細胞毒類抗腫瘤藥的存在問題和應用原則
一、毒性反應
目前臨床使用的細胞毒抗腫瘤藥物對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尚缺乏理想的選擇作用,即藥物在殺傷惡性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某些正常的組織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壞,毒性反應成為化療時使用劑量受到限制的關鍵因素,同時亦影響了患者的生命質量。
抗腫瘤藥物的毒性反應可分為近期毒性和遠期毒性兩種。近期毒性又可分為共有的毒性反應和特有的毒性反應,前者出現較早,大多發生于增殖迅速的組織,如骨髓。消化道和毛囊等;后者發生較晚,常常發生于長期大量用藥后,可累及心,腎,肝等重要器官。遠期毒性主要見于長期生存的患者,包括第二原發惡性腫瘤,不育和致畸。
二、耐藥性
腫瘤細胞對抗腫瘤藥物產生耐藥性是化療失敗的重要原因。有些腫瘤細胞對某些抗腫瘤藥物具天然耐藥性(natural resistance),即有對藥物一開始就有不敏感現象,如處于非增殖的G0 期腫瘤細胞一般對多數抗腫瘤藥物不敏感。亦有的腫瘤細胞對于原來敏感的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才產生不敏感現象,稱之為獲得性耐藥性(acquired resistance)。其中表現最突出,最常見的耐藥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或稱多向耐藥性(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即腫瘤細胞在接觸一種抗腫瘤藥后,產生了對多種結構不同,作用機制各異的其他抗腫瘤藥的耐藥性。多藥耐藥性共同特點是:一般為親脂性藥物,分子量在300—900kD之間;藥物進入細胞是通過被動擴散;藥物在耐藥細胞中的積聚比敏感細胞少,結果細胞內的藥物濃度不足以產生細胞毒作用;耐藥細胞膜上多出現一種稱為p-糖蛋白(P-glucoprotein, P-gp)的跨膜蛋白。
耐藥性的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不同藥物其耐藥機制不同,同一種藥物存在著多種耐藥機制。耐藥性的遺傳學基礎業已證明,腫瘤細胞在增殖過程中有較固定的突變率,每次突變均可導致耐藥性瘤株的出現。因此,分裂次數愈多(亦即腫瘤越大),耐藥瘤株出現的機會愈大。耐藥性生化機制可有多個方面,例如腫瘤細胞內活性藥物減少(攝取減少,活化減低,滅活增加和外排增加),藥物作用的受體或靶酶改變,利用更多的替代代謝途徑和腫瘤細胞的DNA修復增加等。多藥耐藥性的產生與多藥耐藥性基因MDR1過度表達P-糖蛋白有關,P-糖蛋白起到依賴ATP介導藥物外排泵作用,降低細胞內藥物濃度。此外,多藥抗性相關蛋白MRP亦起重要作用。
三、應用原則
近半個世紀以來,腫瘤內科學不斷進步促進了腫瘤的治療向綜和治療或稱為多手段治療方向發展,即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分期)和發展趨向,合理地,有計劃地化療藥物聯合應用現有的其他治療手段(如免疫治療),以期較大幅度地提高腫瘤治愈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臨床化療時一般主張2-3種藥物聯合應用以增加療效,減少毒性反應和耐藥性產生,主要原則如下:
(一)從細胞增殖動力學考慮
1.招募作用 即設計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和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的序貫應用方法,招募更多G0期細胞進入增殖周期,以增加腫瘤細胞殺滅數量。其策略是:1對增長緩慢(GF不高)的實體瘤,可先用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殺滅增殖期及部分G0期細胞,使瘤體縮小而招募G0期細胞進入增殖周期,繼而用胞周期特異性的藥物殺滅之;2對增長快(GF較高)的腫瘤如急性白血病等,宜先用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作用于S期或M期藥物),使大量處于增殖周期的腫瘤細胞被殺滅,以后再用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殺傷其他各時相的細胞,待G0期細胞進入細胞周期時,再重復上述療法。
2.同步化作用 即先用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將腫瘤細胞阻滯于某時相(如G1期),待藥物作用消失后,腫瘤細胞即同步進入下一時相,再用作用于后一時相的藥物。
(二)從藥物作用機制考慮
聯合應用作用于不同生化環節的抗腫瘤藥物,可使療效提高。用兩種藥物同時作用于一個線性代謝過程前后兩種不同靶點的序貫抑制如聯合應用甲氨蝶呤和巰嘌呤等。
(三)從藥物毒性考慮
1.減少毒性的重疊,如大多數抗腫瘤藥物有抑制骨髓作用,而潑尼松和bleomycin等無明顯抑制骨髓作用,將它們與其他藥物合用,以提高療效并減少骨髓的毒性發生。
2.降低藥物的毒性,如用美司鈉可預防環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用calciumleucovorin減輕methotrexate的骨髓毒性。
(四)從藥物的抗癌譜考慮
胃腸道癌選用氟尿嘧啶,環磷酰胺,絲裂霉素,羥基脲等;鱗癌宜用博來霉素,甲氨蝶呤等;肉瘤選用環磷酰胺,順鉑,多柔比星等;骨肉瘤以多柔比星及大劑量甲氨蝶呤加救援劑亞葉酸鈣為好等;腦的原發或轉移瘤首選亞硝脲類,亦可用羥基脲等。
第四節 非細胞毒類抗腫瘤藥
一、調節體內激素平衡的藥物
某些腫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卵巢癌和睪丸腫瘤與相應的激素失調有關。因此,應用某些激素或其拮抗藥來改變激素平衡失調狀態,以抑制這些激素依賴腫瘤的生長。嚴格來講,這些藥物不屬于化療藥物,雖然沒有細胞毒類抗腫瘤藥物的骨髓抑制等毒性反應,但因激素作用廣泛,使用不當也會造成其他不良反應。
(一)雌激素類 雌激素通過抑制下丘腦、垂體作用。減少雄激素的分泌,并直接對抗雄激素。用于治療前列腺癌,也可用于絕經期乳腺癌廣泛轉移者。常用的藥物有己烯雌酚等。
(二)雄激素類 雄激素通過對抗雌激素作用,抑制垂體促卵泡激素的分泌,對抗催乳素的乳腺刺激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用于治療晚期乳腺癌或乳腺癌有骨轉移者。常用的藥物有丙酸睪酮、二甲基睪酮及氟羥睪酮。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能作用于淋巴組織,使淋巴細胞溶解發揮作用。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療效較好。常與其他抗腫瘤藥合用,治療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對其他惡性腫瘤無效,而且可能因抑制機體免疫功能而助長惡性腫瘤的擴展。僅在惡性腫瘤引起發燒不退、毒血癥狀明顯時,可少量短期應用以改善癥狀。常用潑尼松、地塞米松等。
(四)他莫替芬(tamoxifen, TAM, 三苯氧胺) 為雌激素受體的激動劑,能和雌激素競爭受體,抑制雌激素依賴性腫瘤細胞的生長,用于治療乳腺癌,雌激素受體陽性患者療效較好。
(五)戈舍瑞林、亮丙瑞林 適用于激素治療的前列腺癌和絕經前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
(六)氟他胺 抑制雄激素依賴性前列腺癌的生長。
(七)來曲唑、阿那曲唑、氨魯米特 芳香化酶抑制劑,用于絕經后晚期乳腺癌的輔助治療。
二、單克隆抗體
(一)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herceptin) 主要用于治療Her-2過度表達的乳腺癌,可單藥治療或與紫杉醇聯合應用。
(二)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美羅華) 主要用于治療復發或化療耐藥的B淋巴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三、信號轉導抑制劑
(一)伊馬替尼(imatinib,glivec,格列衛) 主要用于治療ph(+)的慢粒和c-KIT陽性的胃腸間質瘤。
(二)吉非替尼(gefitinib,irresa,易瑞沙)主要用于鉑類抗腫瘤藥治療失敗后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四、細胞分化誘導劑
全反式維甲酸(ATRA) 在臨床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方面能獲得較好療效。
五、細胞凋亡誘導劑
三氧化二紳 主要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六、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劑
(一)血管抑素 在臨床聯合化療可使非小細胞肺癌的生存率提高一倍。
(二)Avastin 在臨床治療轉移性結腸癌中有較好療效。
的藥物
核酸是一切生物體的重要生命物質,它控制著蛋白質的合成。核酸的基本結構單位是核苷酸,而核苷酸的合成需要嘧啶類前體和嘌呤類前體及其合成物,所以這一類型作用的藥物又可分為①阻止嘧啶類核苷酸形成的抗代謝藥,如5-氟尿嘧啶等。②阻止嘌呤類核苷酸形成的抗代謝藥,如6-巰嘌呤等。②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的藥,如甲氨蝶吟等。④抑制 DNA多聚酶的藥,如阿糖胞苷。⑤抑制核苷酸還原酶的藥,如羥基脲。
2. 直接破壞 DNA并阻止其復制的藥物
有烷化劑、絲裂霉素 C、博來霉素等。
3.干擾轉錄過程阻止 RNA合成的藥物
有多種抗癌抗生素,如放線菌素D及蒽環類的柔紅霉素、阿霉素等。
4.影響蛋白質合成的藥物
可分為①影響紡錘絲的形成 紡錘絲是一種微管結構,由微管蛋白的亞單位聚合而成。長春堿類和鬼臼毒素類屬本類藥物。②干擾核蛋白體功能的藥物 如三尖杉醋堿。②干擾氨基酸供應的藥物 如L—門冬酰胺酶。
5. 影響激素平衡發揮抗癌作用的藥物
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
49.1.2 對細胞增殖動力學的影響
腫瘤細胞主要由增殖細胞群和非增殖細胞群組成,前者可不斷按指數分裂增殖,這部分細胞在腫瘤全部細胞群的比例稱為生長比率(growth fraction,GF)。增長迅速的腫瘤(如急性白血病等) GF值較大,接近 l,對藥物最敏感,藥物療效也好;增長慢的腫瘤(如多數實體瘤), GF值較小,0.5~0.01,對藥物敏感性低,療效較差。同一種腫瘤早期的GF值較大,藥物的療效也較好。
49.1.2.1 周期非特異性藥物( cell cycle non—specific drug)
主要殺滅增殖細胞群中各期細胞,如烷化劑。它們對小鼠骨髓干細胞和淋巴腫瘤細胞的量效曲線都呈指數性,其中氮芥和絲裂霉素選擇性低,而大多數其他烷化劑選擇性較高.
49.1.2.2 周期特異性藥物(cell cycle specific drugs)
僅對增殖周期中的某一期有較強的作用,如抑制核酸合成的藥對S期作用顯著;長春堿等作用于M期。這類藥物對骨髓及瘤細胞的量效曲線也隨劑量增大而下降,但達到一定劑量時即向水平方向轉折,成為一個坪,即再增加劑量,不再有更多的細胞被殺死.
49.2 常用的抗腫瘤藥物
49.2.1 影響核酸生物合成的藥物
又稱抗代謝藥,是模擬正常代謝物質,如葉酸、嘌呤堿、嘧啶堿等的化學結構所合成的類似物,與有關代謝物質發生特異性的拮抗作用,從而干擾核酸,尤其是 DNA的生物合成,阻止瘤細胞的分裂繁殖。它們是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主要作用于S期。
49.2.1.1 5-氟尿嘧啶
5—氟尿嘧啶(5— fluorouracil,5—FU)是尿嘧啶5位的氫被氟取代的衍化物,是抗嘧啶藥。
藥理作用
在細胞內轉變為5—氟尿嘧啶脫氧核營酸( 5F—dUMP)而抑制脫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脫氧尿苷酸( dUMP)甲基化為。脫氧胸苷酸(dTMP),從而影響 DNA的合成。另外,5—FU在體內轉化為5—氟尿嘧啶核苷(5-FUR)后,也能摻入RNA中干擾蛋白質合成,故對其他各期細胞也有作用。
體內過程
口服吸收不規則.常靜脈給藥。分布于全身體液,腫瘤組織中的濃度較高,易進入腦脊液內。由肝代謝滅活,變為 C02和尿素分別由肺和尿排出。
不良反應
主要為胃腸道反應,重者血性下瀉而死。骨髓抑制、脫發、共濟失調等。因刺激性可致靜脈炎或動脈內膜炎。偶見肝、腎功能損害。
臨床應用
對多種腫瘤有效,特別是對消化道癌癥和乳腺癌療效較好;對卵巢癌、宮頸癌、絨毛膜上皮癌、膀胱癌等也有效。
49.2.1.2 6-巰基嘿呤
6-巰基嘿呤(6-mercaptopurine,6—MP)是腺嘿呤6位上的一NH2被一SH所取代的衍化物,為抗嘿呤藥。
藥理作用
在體內先經酶催化變成硫代肌苷酸,它阻止肌苷酸轉變為腺苷酸和鳥苷酸,干擾嘿呤代謝、阻礙核酸合成,對S期細胞及其他期細胞有效。腫瘤細胞對6-MP可產生耐藥性,因耐藥細胞中6—MP不易轉變成硫代肌苷酸或產生后迅速降解之故。
體內過程
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到各組織,部分在肝內經黃嘿呤氧化酶催化為無效的硫尿酸(6-thiouric acid)與原形物一起由尿排泄。靜脈注射的 t1/2約為90分鐘。抗痛風藥別嘿呤醇可干擾6—MP變為硫尿酸,故能增強6-MP的抗腫瘤作用及毒性,合用時應注意減量。
不良反應
多見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少數病人可出現黃疸和肝功能障礙。偶見高尿酸癥。
臨床應用
對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療效好,因起效慢,多作維持藥用。大劑量用于治療絨毛上皮癌有一定療效。
49.2.1.3 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氨甲蝶呤,amethopterin),化學結構與葉酸相
似,是抗葉酸藥。
藥理作用
甲氨蝶呤對二氫葉酸還原酶有強大而持久的抑制作用,使5,10—甲撐四氫葉酸不足,脫氧胸苦酸(dTMP)合成受阻,影響 DNA合成, MTX也可阻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因為嘌呤環上的第2和第8碳原子是由 FH4攜帶的一碳基團所供給,故能干擾 RNA和蛋白質的合成。
體內過程
口服吸收良好。l小時內血中濃度達峰值,3~7小時后已不能測到。與血漿蛋白結合串為50%; t1/2約2小時。由尿中排出的原形約50%;少量通過膽道從糞排出。 MTX不易透過血腦屏障。
臨床應用
用于兒童急性白血病和絨毛膜上皮癌。甲酰四氫葉酸能桔抗 MTX治療中的毒性反應,現主張先用很大劑量 MTX(3~5~25g/m2),以后再用甲酰四氫葉酸作為救援劑,以保護骨髓正常細胞,對成骨肉瘤等有良效。近年發現癌細胞可對 MTX產生耐藥性,主要是基因擴增產生更多二氫葉酸還原酶
所致,也與 MTX進入細胞減少等有關。
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 較多。可致口腔及胃腸道粘膜損害,如口腔炎、胃炎、腹瀉、便血甚至死亡。骨髓抑制可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以至全血象下降。也有脫發、皮炎等。孕婦可致畸胎、死胎。大劑量長期用藥可致肝、腎損害。
49.2.1.4 阿糖胞苷
藥理作用
阿糖胞苷在體內經脫氧胞苷激酶催化成二或三磷酸胞苷,進而抑制DNA多聚酶的活性而影響DNA合成,也可以摻入DNA中干擾其復制使細胞死亡。S期細胞對之最敏感屬周期特異性藥物。
臨床應用
治療成人急性粒細胞或單核細胞白血病的有效藥物。對實體瘤單獨應用療效不滿意。
不良反應
對骨髓的抑制可引起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久用后胃腸道反應明顯。對肝功能有一定影響,出現轉氨酶升高。
49.2.1.5 羥基脲(hydroxycarbamide,hydroxyurea,HU)
藥理作用
羥基脲能抑制核苷管酸還原酶,阻止胞苷酸轉變為脫氧胞苷酸,從而抑制DNA的合成。它能選擇性地作用于S期細胞。
體內過程
口服吸收很快,l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6小時消失。能透過紅細胞膜和血腦屏障。主要由腎排泄臨床應用
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有確效,也可用于急性變者。對轉移性黑色素瘤也有暫時緩解作用。—同藥后可使瘤細胞集中于G1期,故常作為同步化藥物以提高腫瘤對化療或放哼的敏感性,。
不良反應
主要為抑制骨髓。也可有胃腸道反應。可致畸胎,孕婦忌用。腎功能不良者慎用。
49.2.2 直接破壞 DNA井阻止其復制的藥物
49.2.2.1 烷化劑
它們具有活潑的烷化基團,能與細胞中 DNA或蛋白質中的氨基、巰基、羥基和羧基和磷酸基等起作用,常可形成交叉聯結或引起脫嘿呤作用、使 DNA鏈斷裂,在下一次復制時,又可使核堿配對錯碼,造成 DNA結構和功能的損害。重者可致細胞死亡。
49.2.2.1.1 氮芥(chlorethamine, nitrogen mustard, mechlorethamine, HN2)
氮芥是最早應用的烷化劑,選擇性低,局部刺激性強,必須靜脈注射。作用迅速而短暫(數分鐘),但對骨髓等抑制的后果卻較久。目前主要利用其速效的特點,作為縱隔壓迫癥狀明顯的惡性淋巴瘤的化學治療,以及區域動脈內給藥或半身化療(壓迫主動脈阻斷下身循環),治療頭頸部等腫瘤,以提高腫瘤局部的藥物濃度和減少毒性反應。可有惡心、嘔吐、眩暈、聽力減退、脫發、黃疸、月經失調和皮疹等不良反應。
49.2.2.1.2 環磷酰胺
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endoxan,tytoxan, CTX)為氮芥與磷酰胺基結合而成的化合物.
藥理作用
環磷酰胺在體外無活性,在體內經肝細胞色素 P—450氧化、裂環生成中間產物醛磷(aldophosphamide),它在腫瘤細胞內,分解出有強效的磷酰胺氮芥( phosphamide mustard),才與 DNA發生烷化,形成交叉聯結,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環磷酰胺抗瘤譜較廣,對惡性淋巴瘤療效顯著。對多發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卵巢癌、乳腺癌等也有效。
體內過程
口服吸收良好, l小時后血中藥物達峰濃度,17%~31%的藥物以原形由糞排出。30%以活性型由尿排出,對腎和膀胱有刺激性。靜脈注射6~8mg/kg后,血漿 t1/2約為6。5小時。在肝及肝癌組織中分布較多。
不良反應
環磷酰胺可口服或注射;嘔吐、惡心反應較輕,靜脈注射大劑量時仍多見;脫發發生率較其他烷化劑為高約30%~60%,多發生于服藥3~4周后;抑制骨髓,對粒細胞的影響更明顯;對膀胱粘膜刺激可致血尿、蛋白尿;偶可影響肝功能,導致黃疸;還致凝血酶原減少;久用可致閉經或精子減少。
49.2.2.1.3 噻替派( thio—tepa, triethylene thiophosphdramide,TSPA)
噻替派結構中含三個乙撐亞胺基,能形成有活性的碳翁離子與細胞內 DNA的堿基結合,影響瘤細胞的分裂。其選擇性較高,抗瘤譜較廣,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肝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等,對骨髓有抑制作用,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但較氮芥輕。胃腸道反應少見,局部刺激小,可作靜脈注射、肌內注射及動脈內給藥與胸(腹)腔內繪藥。
49.2.2.1.4 白消安 (busulfan,馬利蘭 ,myleran)
白消安屬磺酸酯類,在體內解離后起烷化作用。小劑量即可明顯抑制粒細胞生成;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療效顯著(緩解率80%一90%)。劑量提高可抑制全血象。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病變及急性白血病無效。對其他腫瘤療效不明顯。口服吸收良好。靜脈注射后2—3分鐘內90%藥物自血中消失。絕大部分代謝成甲烷磺酸由尿排出。本藥的胃腸道反應少,對骨髓有抑制作用。久用可致閉經或塞丸萎縮,偶見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肺纖維化等嚴重反應。
49.2.2.2. 抗生素類
49.2.2.2.1 絲裂霉素 C( mitomycin C.MMC)
藥理作用
絲裂霉素 C化學結構中有乙撐亞胺及氨甲酰酯基團,具有烷化作用。能與 DN A的雙鏈交叉聯結。可抑制 DNA復制,也能使部分 DNA斷裂。屬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注射后迅速由血漿消失,經腎排泄。
不良反應
骨髓抑制以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最明顯,也常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注射局部刺激性較大。偶見心臟毒性。
臨床應用
抗瘤譜廣,可用于胃、肺、乳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
49.2.2.2.2 博來霉素 (平陽霉素, bleomycin,BLM)
藥理作用
能與銅或鐵離子絡合,使氧分子轉成氧自由基,從而使 DNA單鏈斷裂,阻止 DNA復制,干擾細胞分裂繁殖。屬周期非特異性藥物,作用于Gs及 M期,并延緩 S/G2邊界期及 G2期時間。
體內過程
給藥后廣泛分布到各組織,以肺及鱗癌較多,在該處不易被滅活,而其他組織的水解酶能使之迅速滅活。肉瘤使其滅活較癌瘤者快。主要由腎排泄。
不良反應
對骨髓和免疫的抑制及胃腸道反應均不嚴重;約有 l/3患者用藥后可有發熱、脫發等。少數患者可有皮膚色素沉著。最嚴重是肺纖維化,與劑量有關。
臨床應用
主要用于鱗狀上皮癌(頭、頸、口腔、食管、陰莖、外陰、宮頸等)。與 DDP及 VLB合用治療睪丸癌,可達根治效果。也用于淋巴瘤的聯合治療。
49.2.2.2.3 順鉑及卡鉑 (順氯氨鉑,cisplatin,DDP)
藥理作用
順鉑先將所含之氯解離,然后與 DN A上的核堿鳥嘌呤、腺嘌呤和胞嘧啶形成 DNA單鏈內兩點的交叉聯結,也可能形成雙鏈間的交叉聯結,從而破壞 DNA的結構和功能。對 RNA和蛋白質合成的抑制作用較弱。屬周期非待異性藥物。
臨床應用
順鉑抗瘤譜廣。對睪丸腫瘤與 BLM及 VLB聯合化療,可以根治;對卵巢癌、肺癌、鼻咽癌、淋巴瘤、膀胱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應
腎毒性,嘔吐、惡心的發生率較高。還能致聽力減退及神經癥狀。
卡鉑(carboplatin)的抗癌作用與順鉑相似,但其不良反應不同,主要是骨髓抑制。新的鉑類抗腫瘤藥草酸鉑(oxaliplatin)具有高效和低毒的特點,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用中。
49.2.3 干擾轉錄過程阻止RNA合成的藥物
49.2.3.1 放線菌素 D(dactinomycin,更生霉素, DACT)。
藥理作用
放線菌素 D能嵌入到 DNA雙螺旋鏈中相鄰的鳥嘌呤和胞嘧啶(G—C)堿基對之間,與 DNA結合成復合體,阻礙 RNA多聚酶的功能,阻止 RNA特別是 mRNA的合成,從而妨礙蛋白質合成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屬周期非特異性藥物,但對 G1期作用較強,且可阻止 G1向S期的轉變.
體內過程
口服療效差。靜脈注射后2分鐘內迅速分布到組織內。肝,腎中藥物濃度較高。24小時內,有10%~20%由尿中排出,50%~90%由膽汁排泄。
臨床應用
抗瘤譜較窄。對惡性葡萄胎、絨毛膜上皮癌、淋巴瘤、腎母細胞溶、橫紋肌肉瘤及神經母細胞瘤等的療效較好.
不良反應
惡心、嘔吐、口腔炎常見 .骨髓抑制先呈血小板減少,后即出現全血細胞減少。有局部刺激作用,可致疼痛和脈管炎。還致脫發、皮炎、畸胎等.
49.2.3.2 阿霉素(doxorubicin, adriamycin,ADM)
藥理作用
阿霉素能嵌入 DNA堿基對之間,阻止轉錄過程,抑制 RNA合成,也阻 DNA復制。屬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臨床應用
臨床抗瘤譜廣,療效高,可用于多種聯合化療。如非何杰金淋巴瘤、乳癌、卵巢癌、小細胞肺癌、胃癌、肝癌、膀胱癌及肉瘤類。
不良反應
有骨髓抑制及口腔炎,尤應注意其心臟毒性,早期可出現各種心律失常,積累量大時可致心肌損害或心力衰竭。應將總量限制在550mg/m2以下。
49.2.4 影響蛋白質合成的藥物
49.2.4.1 長春堿類
主要有長春堿(vinblastin,VLB)及長春新堿(vincristin,VCR),
藥理作用
可使細胞有絲分裂停止于中期。對有絲分裂的抑制作用, VLB較 VCR強,但后者的作用不可逆。作用機制在于藥物與紡錘絲微管蛋白結合,使其變性,從而影響微管裝配和紡錘絲的形成。是作用于 M期的藥。
臨床應用
VLB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病及絨毛膜上皮癌。VCR對小兒急性淋巴細胞自血病療效較好,起效較快,常與強的松合用作誘導緩解藥。對淋巴瘤類也有效,并常與其他類型抗癌藥合用于多種癌瘤的治療。
不良反應
VLB可引起骨髓抑制、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也有脫發、惡心等。偶有外周神經癥狀。靜脈注射因刺激導致血栓性靜脈炎。 VCR對骨髓抑制不明顯,主要引起神經癥狀,表現為指、趾麻木、腱反射遲鈍或消失、外局神經炎等。
49.2.4.2 鬼臼毒素類 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是植物西藏鬼臼( Podophyllus emodii Wall)的有效成分,經改造半合成又得依托泊甙(鬼臼乙叉甙,足草乙甙,etopdsid, vepesid,, VP16)。鬼臼毒素能與微管蛋白相結合而破壞紡錘絲的形成。但 VP16則不同,它能干擾 DNA拓撲異構酶,阻止 DNA復制。VP16單用雖也有效,但臨床上常與順鉑聯合用于治療肺癌及睪丸腫瘤,有良好效果。也用于作淋巴瘤類的二線治療。同類藥鬼臼噻吩甙(VM26)治腦瘤有效。不良反應有骨髓抑制及胃腸道反應。
49.2.4.3 三尖杉酯堿(harringtonine)
三尖杉酯堿從三尖杉屬植物的枝、葉和樹皮中提取而得。其作用機制是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起步階段,并使核蛋白體分解,釋出新生肽鏈,但對mRNA或 tRNA與核蛋白體的結合并無阻抑作用。它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療效較好,對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也有效。只作緩慢靜脈滴注用。不良反應有白細胞減少及胃腸道反應,也有心率加快、心肌缺血等。
49.2.4.4 L—門冬酰胺酶
藥理作用
L—門冬酰胺是重要氨基酸,某些腫瘤細胞不能自行合成,需從細胞外攝取。 L—門冬酰胺酶( L—asparaginase)可將血清門冬酰胺水解而使腫瘤細胞缺乏門冬酰胺供應,生長受抑。正常細胞能合成門冬酰胺,受影響較少。
臨床應用
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緩解率約60%,但不持久。
不良反應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及精神癥狀。也可有血漿蛋白低下及出血.偶見過敏反應,應作皮試。
49.2.5 激素類
人們早巳注意到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卵巢腫瘤及睪丸腫瘤等均與相應的激素失調有關,因此應用某些激素或其桔抗藥,改變失調狀態,可以抑制這些腫瘤生長,且無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但激素作用廣泛,使用不當,也有害。
49.2.5.1 腎上腺皮質激素
能抑制淋巴組織,使淋巴細胞溶解。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惡性淋巴瘤的療效較好,效快但短暫,且易產生耐藥性。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除減低淋巴細胞數目外,還可緩解伴發的自身免疫性貧血。對其他癌無效,且可能因抑制免疫功能而助長癌瘤擴展。僅在癌瘤引起發熱不退、毒血癥狀明顯時可少量短期應用以改善癥狀(應合用抗癌藥及抗菌藥)。常用的有潑尼松、潑尼松龍、氟美松等。
49.2.5.2 雌激素
用于前列腺瘤治療,因可抑制下丘腦及垂體,減低促間質細胞激素的分泌,從而減少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睪丸酮;減少腎上腺皮質分泌雄激素;還用于絕經7年以上的乳癌而有內臟或軟組織轉移者。
49.2.5.3 雄激素
對晚期乳癌,尤其是骨轉移者效佳;可抑制促卵泡激素的分泌,在腫瘤細胞對抗乳腺促進激素(或催乳素)的促進作用,不利于乳癌生長.
49.2.5.4 他莫西芬( tamoxifen)
他莫西芬為抗雌激素藥,它可在靶組織上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已證實,某些乳癌細胞的生長有賴于雌激素,且在乳癌組織上已檢出雌激素受體,故可用于治療晚期乳癌。與雄激素的療效同,但無后者的男性化副作用。
49.2.5.5 氨魯米特(氨基導眠能,aminoglutethimide)
氨魯米特為催眠藥格魯米待(導眠能)的衍生物,具有抑制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及阻止雄激素轉變為雌激素的作用。可用于絕經后晚期乳腺癌。
49.3 聯合應用抗腫瘤藥物的原則
根據抗腫瘤藥物的作用機制和細胞增殖動力學,設計出聯合用藥方案,可以提高療效、延緩耐藥性的產生,而毒性增加不多一般原則如下。
1.根據細胞增殖動力學規律 增長緩慢的實體瘤,其G0期細胞較多,一般先用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殺滅增殖期及部分G0期細胞,使瘤體縮小而驅動G0期細胞進入增殖周期。繼用周期特異性藥物殺死之。相反,對生長比率高的腫瘤如急性白血病,則先用殺滅S期或 M期的周期待異性藥物,以后再用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殺滅其它各期細胞。待G0期細胞進入周期時,可重復上述療程。此外,瘤細胞群中的細胞往往處于不同時期,若將作用于不同時期的藥物聯合應用,還可收到各藥分別打擊各期細胞的效果.
2.從抗腫瘤藥物的作用機制考慮 不同作用機制的抗腫瘤藥合用可能增強療效,如甲氨蝶呤和巰嘌呤的合用.
3.從藥物的毒性考慮 多數抗腫瘤藥均可抑制骨髓,而潑尼松、長春新堿、博來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較少,可合用以降低毒性井提高療效。
4. 從抗瘤譜考慮 胃腸道腺癌宜用氟尿嘧啶、噻替派、環磷酰胺、絲裂霉素等。鱗癌可用博來霉素、消卡芥、甲氨蝶呤等。肉瘤可用環磷酰胺、順鉑、阿霉素等。
5.給藥方法 一般均采用機體能耐受的最大劑量,特別是對病期較早、健康狀況較好的腫瘤病人應用環磷酰胺、阿霉素、卡氮芥、甲氨蝶呤等時,大劑量間歇用藥法往往較小劑量連續法的效果好。因為前者殺滅瘤細胞數更多;而且間歇用藥也有利于造血系統等正常組織的修復,與補充,有利于提高機體的抗瘤能力及減少耐藥性。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