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形勢異常嚴峻,這極大地刺激了抗腫瘤藥市場的增長。在此背景下,傳統抗腫瘤藥的市場增長平穩,新型治療藥強勢崛起;另外,從具體品種來看,市場分化的現象也將更加明顯。
整體市場
規模巨大,成長快速
近年來,伴隨著惡性腫瘤的高患病率及高死亡率,臨床對抗腫瘤藥需求持續強勁,我國的抗腫瘤藥市場規模連年擴大,且增長態勢更為強勁。IMS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抗腫瘤藥市場規模為193.77億元,占同期整體藥物市場的5.29%,同比增長24.79%,2008-2011年復合增長率為23.94%,預計2012年可達到245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國內22個城市樣本醫院數據分析顯示,2012年抗腫瘤藥采購金額同比增長17.3%,2007-2012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3.1%。其中,2012年市場規模是2007年的2.83倍,在樣本醫院市場表現基本一致的趨勢(見圖1)。

對比樣本醫院與IMS數據,筆者認為,抗腫瘤藥在整體藥物市場的份額在樣本醫院顯得要高一些,這主要是因為樣本醫院中城市高級別醫院所占權重大,而這也提示抗腫瘤藥在不同級別的醫院的分布。并且,隨著國家將抗腫瘤藥納入基本藥物目錄并鼓勵使用,預計基層醫療機構對抗腫瘤藥的應用將會增加;此外,高發病率及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及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抗腫瘤藥在多級別醫療機構的應用等因素,必將更強給力抗腫瘤藥市場的增長。
細分品類
傳統藥物抵柱,新型藥物崛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ATC分類體系,抗腫瘤藥可分為烷化劑、抗代謝藥物、抗腫瘤抗生素、抗腫瘤植物藥、抗腫瘤激素和其他類6大類,其中“其他類"又包括鉑類化合物、抗腫瘤單抗、蛋白激酶抑制劑和雜類4個細類。
據此,對比2007年各類別抗腫瘤藥的市場情況,2012年在抗腫瘤藥物中市場份額超過10%的類別有植物生物堿和其它天然藥(28.3%)、抗代謝藥(20.5%)、單抗類(11.3%)、激素及激素拮抗劑(10.6%)。與2007年對比發現,經過5年的發展,抗腫瘤藥類別構成發生了明顯的結構變化。其中,植物生物堿及其它天然藥雖然仍是最大類別,但其所占份額已從2007年的32.7%降到2012年的28.3%;另外,鉑類化合物、細胞毒素類抗生素下降也很明顯,分別減少4%和4.4%,位次分別從第3位、第4位降到第6位、第7位。與此相反,單抗、抗代謝藥、蛋白激酶抑制劑等分別提高了4.4%、4.5%與1.8%,成為市場份額增加最大的前三個類別,其中最明顯的增長當屬單抗類,排名從第7位躍入三甲(見圖2)。

大體而言,上述9個類別可進一步歸為三類,即激素類藥物、靶向藥物及細胞毒素類藥物。其中,靶向藥物包括單抗類及蛋白激酶抑制劑。對比2012年和2007年的情況來看,細胞毒素類藥物份額大減8.5%,激素類藥物略增1.6%,而靶向治療藥物則猛增6.9%。由于靶向治療藥物在臨床治療中的良好反應,且隨著上市品種增多,仿制藥跟進,藥品價格競爭下降并逐步被納入醫保等,筆者判斷,靶向藥物將成為未來抗腫瘤藥發展風向標,市場成長空間巨大。
為了評價各類別的增長情況,本文采用雙增長率指標,即2012年同比增長率與2007-2012年期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數據顯示,除雜類藥物之外,其它全部抗腫瘤藥類別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細胞毒素類抗生素、鉑類、植物生物堿和其它天然藥的CAGR和同比增長率均低于抗腫瘤藥整體增速,而單抗、抗代謝藥、蛋白激酶抑制劑、激素及其拮抗劑、烷化劑幾個類別CAGR和同比增長率的增速要快于抗腫瘤藥整體(見圖3)。如以三類分法看,細胞毒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靶向藥物三類藥物2007-2012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0%、27%與34%,靶向藥物增長最快。

結合各類增長率及其市場規模基數,在絕對市場增量上則體現出不同狀況。2012年樣本醫院抗腫瘤藥同比增長17.3%,絕對市場增量15.8億元,三類藥物增量貢獻比例分別為細胞毒素類藥物64%、激素類藥物12%、靶向藥物24%。雖然單抗類藥物、蛋白激酶抑制劑等靶向藥物在增速上勝出,但由于其原有市場規模基數較小,所以在絕對市場增量的貢獻還與傳統抗腫瘤藥有一定差距。總體而言,我國目前抗腫瘤藥的格局是傳統抗腫瘤藥仍然穩居中堅,但新類別抗腫瘤藥已然迅速崛起。
具體品種
主流明顯,分化加劇
按通用名計,2012年樣本醫院抗腫瘤藥總共有114個品種,比2007年增加10個品種,其中主要是靶向藥物增加了7個,包括4個替尼、3個單抗。具體而言,植物生物堿和其它天然藥19種,抗代謝藥19種,激素及激素拮抗劑10種,單抗6種,鉑類5種,蛋白激酶抑制劑8種,細胞毒素類抗生素14種,烷化劑類13種,其他19種。
歸總三類看,靶向藥物有14個品種,激素類有10個品種,細胞毒素類90個品種。從單品種平均市場份額看,靶向藥物為1.42%,激素類藥物為1.06%,細胞毒素類藥物為0.77%,可見,靶向藥物以相對少的品種占到相對多的市場份額。
從樣本醫院采購金額的角度看,數據顯示,2012年采購金額前20位品種占到了抗腫瘤藥總金額的73%;從各類別進入到TOP20的品種數量看,植物生物堿和其它天然物有4個品種,其中紫杉醇、多西他賽分別占據品種排行榜第1位、第2位;抗代謝藥物4個,其中培美曲賽、卡培他濱則排在第3位和第5位;單抗類藥物有利妥昔單抗與曲妥珠單抗2個品種;蛋白激酶抵制劑排名最靠前的是吉非替尼,但有4個進入了TOP20,占本類品種數量的一半。激素類藥物有2個品種;細胞毒素類抗生素只有表柔比星一個品種進入TOP20。匯總三類看,前20位的品種中靶向藥物有6個,激素類藥物有2個,細胞毒素類品種有12個。從2012年同比增長率看,TOP20品種全部正增長,但增速分化明顯。由此可見,抗腫瘤藥主流品種總體增勢強勁,給力抗腫瘤藥市場快速成長(見表1)。

從醫院采購規模看,即便僅是樣本口徑,這些領先品種的規模已非常可觀,其中最大的品種接近10億元,最小的品種也超過了1.6億元。如果按IMS全國醫院抗腫瘤藥245億元市場規模,以表1品種市場份額測算出參考規模,紫杉醇、多西他賽已成為超過20億元的品種,超過10元規模的還有培美曲塞、奧沙利鉑、卡培他濱、利妥昔單抗,處于3-5億元的有索拉非尼、厄洛替尼、來曲唑和替莫唑胺,其余10個品種則介于5-10億元之間。雖然只是粗略推算出的規模,但也反映出抗腫瘤藥規模巨大且成長較快的市場態勢。
點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抗腫瘤藥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除了現有藥物品種的驚人規模及高增長率外,更重要的是在巨大而持續的臨床未滿足需求的驅動下,抗腫瘤藥的創新研發逐步深化,并將更多有效藥物源源不斷地引入臨床治療,為抗腫瘤藥市場的發展注入了不竭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年來臨床上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對總體上完全控制、緩解和治愈惡性腫瘤疾病的威脅相距甚遠,惡性腫瘤死亡率仍然很高,臨床對于新治療手段和治療藥物需求強烈,這些因素將持續驅動抗腫瘤藥研發與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