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在非洲國家很普遍。但從西方語境來看,“一夫多妻”是文明落后的產物。伴隨著非洲步入現代文明,人口迅猛增長和經濟觀念轉變正在沖擊著“一夫多妻”現象。盡管如此,非洲的“一夫多妻”依然長盛不衰。
除了戰爭和男女不平等因素外,這與現實生存環境息息相關。非洲廣大農村婦女是主要勞動力,多一個妻子就多一個免費勞動力。在傳統家庭中共處的幾個妻子首先是一組相互依賴的伙伴,相互配合料理家務和務農。非洲傳統社會沒有任何福利可言,廣大農村地區依然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一夫多妻”有其存在的基礎。
在非洲傳統觀念中,婚姻是兩大家庭的聯盟。當一個妻子去世后,丈夫會優先考慮迎娶亡妻的姐妹,這在非洲被看做一種美德,是富有同情心的表現,并體現了與前妻的感情深厚。同時,這么做可以保證該男子給亡妻的聘禮不會浪費,因為娶亡妻的姐妹不用再付大筆聘禮。這在傳遞著親情關愛精神同時,也有“家財”不外流等經濟考量。
隨著部分非洲人步入以工業化為標志的現代社會,城市中“一夫多妻”的現象呈下降趨勢。但當地學者認為,雖與外界接觸數百年之久,但非洲的社會關系依然受親屬關系制約。社會學家也驚奇地發現,非洲傳統的家庭和社會結構關系并沒有被初步的工業化摧毀,反而改頭換面后重新適應了現代生活。事實上,“一夫多妻”已成為非洲文化和社會的重要紐帶。
在非洲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里,群體意識根深蒂固。在群體面前,個體不具有獨立性,要依附于群體。受這種觀念影響的現實生活需要高度的互助與分享。從根本上說非洲人的群體意識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形成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一夫多妻”則是其外在表現。
另外,面對西方現代文明帶來的進步與發展,非洲人非常困惑。他們正在重新審視歷史骨干脈絡結構,試圖在促進文化延續的基礎上,實現去西方化。蘇丹總統巴希爾聲稱發展與人口增長之間有著不可辯駁的關系,公開鼓勵以“一夫多妻”促進增長,這與西方鼓勵非洲減少人口促進增長恰恰相反。目前,一些非洲國家把“一夫多妻”看做反抗殖民主義的一個方面。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