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luo)時(shi)代的公共外交:中國與公眾密切互動(dong)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一種被稱為“網絡公共外交”的新外交形態呼之而出,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推進的外交平臺。各國政府部門和駐外使領館不僅開設網站,而且紛紛開通微博等社交媒體,開發手機和平板電腦客戶端,建立與民眾直接交流的網絡平臺。
中國互聯網用戶已達到5.65億,居全球第一。中國在網絡公共外交上起步較早。早在1999年6月,外交部新聞司就設立了因特網主頁管理處,負責網站工作。2004年,又設立公眾外交處,增加了公眾外交協調業務,開設了“外交部公眾開放日”,接待民眾前來觀摩新聞發布會、與駐外大使交流等。外交部主要領導還與公眾網上連線,回答公眾的問題。
隨著公眾外交的拓展,外交部又加大了公共外交職能,將最初的公眾外交處更名為新聞司公共外交辦公室,負責外交部及駐外使領館公共外交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并開設了中國政府第一個政務微博“外交小靈通”,在領導人高訪、突發事件處理和海外公民安全保護等問題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8月,新聞司公共外交辦公室升級為外交部公共外交辦公室,成為指導中國公共外交的綜合協調部門,網絡公共外交成為其重要職能之一。
除了外交部,商務部、教育部、文化部、國新辦、國僑辦、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旅游局以及地方各級政府紛紛開設網站和微博,中國網絡公共外交平臺呈現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格局。
中國網絡公共外交注重內外結合。中國網絡公共外交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維度。對內主要是引導國內網絡輿情,向民眾解釋外交政策,增進公眾對外交事務的了解。比如外交部主辦的“外交小靈通”,緊跟網絡輿情,及時回應網民的各種問題,直接為民眾提供外交服務。對外主要是加強中國與相關國家民眾的溝通,向世界闡釋中國,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如駐外使領館的官方微博、中國政府各部門的外文網站、中國網和新華網等網絡媒體的國際傳播活動等。
虛實結合,也是中國網絡公共外交的一個特點。盡管網絡公共外交更多發生在虛擬空間,但也不囿于此。與美國開展純粹虛擬的社區外交不同,中國開展網絡公共外交更多是配合實際舉辦的外交活動。比如外交部的“外交小靈通”,往往配合中國領導人高訪、藍廳論壇、博鰲論壇、世界和平論壇等公共外交活動,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總體來看,中國對內網絡公共外交是富有成效的。盡管互聯網上充斥著不同的觀點,但中國網民在重大外交問題上基本認同政府的觀點。在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和中國海外公民安全保護等問題上,中國網民的認同度比較高。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圍繞“中國夢”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外交行動,網民對中國外交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和支持度。
相比之下,中國在海外的網絡公共外交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僅歐美國家輿論對中國外交有著較大的誤解和猜忌,周邊國家的輿情對中國也不太有利。一些研究表明,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壯大,很多懷疑、批評中國的聲音在網絡空間蔓延,成為中國外交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因此,可將更多資源投放海外,鼓勵中國網民與世界網民交流,吸納更多外國志愿者,用接地氣的語言和風格與世界交流,特別是圍繞海外輿情聚焦的問題,耐心做好解釋和澄清工作。同時,吸收國內網絡公共外交的經驗,做到虛實結合、官民并舉、多方互動,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當今互聯網時代,已在現實物理空間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廣大無垠的虛擬空間。據統計,到2012年底,全世界互聯網用戶達到24億,電子郵件用戶達到22億,移動電話用戶超過60億。
互聯網使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被突破,傳統上的“公民—國家”紐帶被侵蝕,公民的國家身份和政治認同正經歷著再定義。在互聯網世界,公眾不再以國家區隔劃分,而是以網絡區隔劃分,不同語言、宗教和社區之間的互動,成為當今世界政治互動的重要方式。
分享到:
0 時間:2013-07-30 來源:靈核網
靈核網所有報告統計版權為《北京靈動核心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獨家所有,靈核網產品是《北京靈動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對市場調研、研究與整合的成果,究報告產品擁有唯一著作權。靈核網研究報告沒有通過任何第三方進行代理銷售,購買請直接與我公司客服聯系。 靈核網核心產品為有償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