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經叛道”
可以說,北大青鳥APTECH是在軟件行業一片力主借鑒印度教育經驗的呼聲中誕生的“混血兒”。
公司成立初期推出的ACCP培訓課程,完全采用從印度出品的英文原版翻譯過來的模式。可后來,人們發現翻譯過來的教材并不適合中國國情。為什么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東西嫁接到國內就不好用了呢?經過與軟件企業的一次次對話、對就讀學員的一次次回訪,北大青鳥APTECH終于發現:中外軟件產業發展狀況不同,培訓理念也有著巨大的差別,簡單的漢化并不能與本土化劃上等號。古人關于“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道理對IT職業教育也同樣適用。
實際上,中國的軟件人才結構不同于印度的“金字塔型”,而是呈現出“橄欖型”狀態,基礎軟件人才和高端的軟件管理人才稀缺。軟件企業中,數量最多的是基層編程人員,而這一部分人也是軟件企業的主要人員,大約占總人數的60%—70%。工作性質和工作職能要求他們動手能力強、操作熟練,同時要具備良好的工程化意識和協作精神。所以,加強基礎軟件人才的培訓是適應市場的需求。
正因為注意到了印度和中國在軟件人才需求上存在著的巨大差距,歷經一次次審慎思考,北大青鳥APTECH終于下定決心,“離經叛道”:在主推印度APTECH軟件工程師培訓課程體系ACCP的同時,注意對其實施本土化、市場化的改造,從而實現面向行業、打造基礎軟件人才、系統地為軟件行業培養通用型軟件開發人員的目標。
2002年1月,北大青鳥APTECH推出了ACCP 2002 V1.0;同年8月,ACCP 2.0面世;2003年12月,在繼承2.0優點的基礎上,北大青鳥APTECH又推出了更適合中國國情、順應軟件產業發展潮流的ACCP 3.0。
強勢取勝
據了解,我國每年對軟件人才的需求是60萬人,但目前國內高校每年培養出的軟件人員只有20萬人,缺口高達40萬,而這20萬人中的絕大部分還需要企業的再培訓;并且,這一缺口還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在所有的人才缺口中,軟件工程師,包括網絡工程師的匱乏最為嚴峻。
缺口存在的同時就意味著商機。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如果行動起來,堵住缺口的同時也往往造就了自身。正是在這樣一種前提條件下,各類IT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以楊明為領軍人物的北大青鳥APTECH,正是看到了我國傳統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培訓機構魚龍混雜的形勢給行業發展帶來的桎梏,于2000年鄭重組團,全面進軍中國IT職業教育領域。
楊明深深懂得,今時今日,要想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打造一個成功企業,并讓這個企業不斷成長、壯大,使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個企業必須擁有具備專業素質的出色領導。人,是一個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干事業最需要的是智慧,好企業一定要具有“網聚人的力量”。于是,以楊明為統帥的北大青鳥APTECH迎來了兩位軟件業“大腕”的加盟。
一位是譚浩強。業內人士雷軍曾經說過:“是譚浩強讓程序員感到了寫程序就是自己的生命。”在計算機基礎教育領域,譚浩強的權威地位無人能及;而把畢生精力投入到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的譚老在著述中也體現了中國計算機教育的特點——通俗易懂,使每一個零知識鋪墊的門外漢進入IT領域時當成引導。北大青鳥APTECH所倚重的也恰恰是譚老在中國計算機史上的超強影響力。
另一位陳鐘,32歲就成為博導的他,作為北京大學軟件學院院長,一直是軟件學院的積極倡導和實踐者。他在北京大興區開拓了新的天地,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前,各大院校的計算機系學生對軟件學院的學員是不屑一顧的,認為他們不過是一群雜牌軍。但現在,他們笑不起來了,軟件學院的課程配置和教學完全是按照市場需求來進行的,軟件學院的學員在就業市場上比他們似乎更具競爭力。作為國家希望改變現有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而設立的試點機構,陳鐘和他積累的關于軟件學院的有益經驗有著許許多多可供北大青鳥APTECH借鑒的地方。
正是這樣一支實力雄厚的北大青鳥APTECH軍團,在首席學術顧問譚浩強、資深學術顧問陳鐘、總經理楊明的領導下,在引進印度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以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為指針,探索出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軟件人員培養道路。正是通過這樣一個途徑,北大青鳥APTECH幫助許多學歷不高的人踏上了進入IT行業的康莊大道,真正實踐了企業“教育改變生活”的經營宗旨。
創業3年來,北大青鳥APTECH采取特許經營模式,在全國教育培訓機構及相關機構中廣泛發展合作伙伴,建立“北大青鳥APTECH計算機授權培訓中心”。所有中心實行統一經營管理、嚴格控制教學質量,受到了社會和業界的高度認可。
如今,楊明的經驗已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截至2003年年底,北大青鳥APTECH在全國建立的授權培訓中心已達近百家,在讀學員3萬余人,在全國眾多IT職業培訓機構中一枝獨秀,并已確立了中國IT職業培訓第一品牌的地位。未來,北大青鳥APTECH還將繼續投入巨資進行拓展,給國內軟件行業輸送越來越多的合格人才,為中國軟件業帶來持續、重大的影響。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