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接連表態要大力推動兩化融合工作。在地方上,例如河北省兩化融合示范企業申報工作也在6月啟動。
在此背景下,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陳玉龍說,從以前只談信息化,到現在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時談,至少有1/3的企業已認識到信息化與生產、控制等環節相融合的重要性,這是很大的進步。
兩化融合終究要靠企業發揮主動性來實現。今年獲得首批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的開灤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開灤集團作為資源型老企業,開采條件日益復雜,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安全生產壓力增大,企業轉型發展任務艱巨繁重。全力推進“兩化”融合,有
效破解瓶頸困難,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集團公司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開灤集團董事長張文學在多個場合都曾提出要深入推進兩化融合。“開灤集團總經理裴華重點抓的兩個工作之一就是兩化融合。每年我們都要開兩化融合會議,今年確定了49項兩化融合項目,在煤炭形勢不好的情況下,集團仍然將會投入近1億元。”開灤集團信息與控制中心副主任兼主任工程師周紅軍告訴記者。
無處不在的兩化
對于開灤而言,從地面到井下,兩化融合是刻在“骨子”里的。
坐在電腦前的周紅軍向記者演示著開灤旗下一座煤礦的全息數字化礦山系統,“3D界面可以看到礦山的各種情況,這是由真實的數據建造的三維礦山安全生產管理系統,所有的情況都是實時的,在地面就可以對礦山的生產、操作、設備、安全等方面進行監控。”周紅軍說。
這套系統不僅有監控的功能,按照周紅軍的說法,它的另一大功能是預警,一旦有瓦斯有隱患出現,他就能測算出擴散的面積、范圍、方向 可以幫助人員提前逃散。
在綜合自動化方面,目前,開灤集團主力生產礦井中,范各莊礦、呂家坨礦、林南倉礦、錢家營礦、東歡坨礦、單侯礦、北陽莊礦已經完成綜合自動化系統建設,占主力礦井的58.3%。
這樣的描述顯然無法使人有更為直觀的感受,“舉例來說,綜合自動化以后,井上對井下就可以進行全部控制,不需要再派人下井傳遞信息,原來一些老礦下井,單程就需要兩個小時,嚴重影響安全和效率。”開灤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開灤集團在所有三級單位均建有計算機局域網,總計達到了74個,計算機網內的計算機臺數近11000臺;全局共有行政交換機容量近35000門,生產調度電話交換機容量4700多門。集團所有煤炭生產礦井都建設了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共發放人員標志卡近5萬張;部分礦井還投入了井下無線通信系統、井下應急廣播系統;進行了集團財務集中管控、綜合物流、設備管理、辦公自動化、開灤精煤ERP等50多個集團級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投入了視頻會議、安全生產監控等多個網上應用系統,礦井生產系統自動化改造與建設已經初具規模,綜合自動化礦井覆蓋率達到50%;建立了完善的礦井安全監測系統,覆蓋率達到100%。
作為百年礦山企業,能夠獲得工信部的認可,原因在于開灤集團實現了傳統產業通過兩化融合實現效益增長,并為相關企業帶來了示范作用。
張文學告訴記者,開灤礦井的信息化、自動化的建設,對能源企業、礦山企業有示范作用。
周紅軍匆忙間結束了記者的采訪,原因是時間到了,需要去高速口接人,一家河南煤炭企業要來開灤取“兩化融合”的經。
兩化走在擴張前面
目前開灤集團已經形成了河北、內蒙、新疆、山西以及加拿大等“五大區域、七大戰略基地”的煤炭生產格局。
在開灤“走出去”之后,首先跟出去的就是開灤的“兩化融合團隊”。
“當開灤集團決定收購外地的礦山之后,配備的領導班子還沒去,我們就先去了,要提前著手企業內部通信和計算機聯網建設。”周紅軍告訴記者。
這項工作做完之后,最高興的就屬被派遣到外地的員工了,通過信息化建設,派駐到新疆的員工可以通過免費的企業內部電話與家里聯系,而不用再掏長途話費。對于外地的領導層而言,過去匯報一次工作,要千辛萬苦來唐山。如今,通過網絡化平臺,可以實時向集團總部匯報工作,不用來回奔波。
這些都是兩化融合帶來的表面上的益處,真正的有利的地方在于使分公司與集團更為一體化。
在集團管理方面,使用從財務到辦公、到生產管理統一的集團管理信息系統,使得這樣一個擁有8萬多名員工、業務遍及全國及世界各地的龐大集團公司能實現管理的一致性,沒有地域差異、沒有時間延遲,集團領導都能適時查看各個分支機構、業務板塊的數據,也因此使得所有新收購、新加盟的分支機構,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與集團整體架構全面對接。
兩化融合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在增產提效方面,據統計,截止到目前全集團已經實現的主要綜合自動化項目,年創效益10.8億元。
裴華認為,“兩化融合”是支撐企業轉型發展的戰略性工作,是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升優化傳統產業、提高企業效率效益和本質型安全生產的需要,要毫不猶豫地把“兩化融合”工作抓緊、抓實、抓好,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