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開始討論征收資源稅后,中國對澳礦業投資面臨被“剪羊毛”的風險。
由于金融危機中大舉刺激經濟,目前澳大利亞政府財政赤字已達368億美元左右。為了在2012~2013財年實現政府財政扭虧為盈,澳大利亞財政部長斯旺于5月11日公布預算案,擬通過大力征收資源稅彌補財政赤字,即從2012年7月1日起對資源行業征收高達40%的資源稅。
澳大利亞的“創收”活動讓中國遭了殃。在安邦高端產品《策略研究》5月號的一篇文章中,梳理了2005年至2009年中國外向型投資的相關信息,發現澳大利亞是中國非債券投資的最大終點站,5年間累計達298億美元。而且,中國的對澳投資(含失敗的收購)絕大多數集中在金屬和采礦業,占總數的69%。但是,在中國對外投資受挫的地理分布中,澳大利亞同樣以272億美元的投資金額高居榜首,顯然澳大利亞對中國資金的大舉進入早已有不安和警惕。
因此,澳大利亞開始討論征收資源稅后,有分析師明確警示道,中國對澳礦業投資面臨被“剪羊毛”的風險。
資源稅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不妨來算一筆賬。根據澳大利亞的計劃,從2012年7月1日起,資源企業開采的不可再生資源所獲利潤的40%,將作為稅收予以上繳,如果算上企業稅、提煉成本及資本投資回收等,資源類企業的法定稅率總計將高達約57%。
粗略估算,煤價約在每噸100美元時,現行的資源稅大約只有每噸5美元至7美元;新稅制實施以后,稅務成本將上升至每噸20美元至25美元,新稅制帶來新增的稅收成本達每噸15美元至18美元。而資源類項目前期投資大,建設周期長,可能剛剛開始運營就趕上征收資源稅,項目收益將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一些企業還可能面臨資金鏈緊張,投資回報不成比例的情況。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資源類項目的青睞,令資源類并購價格逐步增高。不過,很多中國企業最近收購的項目,即使收購價格偏高,在沒有資源稅的情況下,項目的收益前景還是不錯的,所以目前已有眾多中國企業選擇在澳大利亞投資,其中包括許多業界領袖如寶鋼、中鐵、中石油、中石化、華能電力等等。4月30日,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核委員會就剛剛批準了中石油和殼牌公司對Arrow能源有限公司提出的34.4億澳元的收購投標。
隨著近年來海外并購經驗的增加,中國企業開始避免試圖取得完全所有權或控制權的傾向,更多地轉向合資企業或企業聯盟的方式。突如其來的資源稅無疑給正在努力尋找和開發海外資源的中國設置了新的障礙。
對此,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表示,這會使中國企業赴澳投資趨于謹慎,中鋼集團總裁黃天文則稱正在重新評估手上的幾個澳洲的礦山項目,鞍鋼、沙鋼等鋼廠老總也無一例外地表示了擔憂。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企業積極參與海外的資源類項目是大勢所趨。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三井物產就采取融資的方式投資了一部分礦山,掌握部分股權,使礦山的利益與日本商社的利益結合到了一起,讓日本企業能在鐵礦石談判中游刃有余。
在今天這個“資源為王”的時代,中國面臨的投資環境比日本當年要兇險不少。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財政狀況都顯著惡化,澳大利亞借資源稅來平衡收支的做法可能會被其他的資源豐富型國家所仿效,這使得未來中國企業在參與海外資源類項目時將面臨更多的風險。
中國企業走出去尋找資源之路盡管磕磕絆絆,但還是要堅持前行。中海油曾經因美國政府的干預而不得不放棄尤尼科,中鋁注資力拓也在最后時刻功敗垂成。在海外資源類項目中遇到困難和障礙,中國企業已不是第一次了,未來新的挑戰是中國企業家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