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駛入快車道并保持高速增長,對于能源、礦產等資源的需求也急劇擴大,國內的蘊藏量明顯不足,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非洲作為新興市場,其巨大的開發潛力吸引了中國投資者的目光。
資料顯示,至2012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已近200億美元,僅2012年對非洲直接投資就達29億美元。目前,有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在非洲50個國家投資興業。非洲已成為中國第二大原油進口來源地,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場和第四大投資目的地。
赴非投資看上去很美,潛藏在下的卻有重重風險。德同國際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峰在接受新華能源記者采訪時說:“一些中國企業在進入當地市場前,沒有對當地的法律法規以及市場情況做深入的了解,也沒有尋求律師、會計師的專業意見做一個事先的規劃,這樣就很容易產生問題。”據介紹,中國一些分包商以總包的名義在非洲投資,產生投資收益后,利潤、收入無法確認,機器設備的產權、員工等出現分歧與糾紛,導致企業蒙受損失。
王峰認為許多企業在投資和貿易之前,對合作伙伴、當地政府缺乏謹慎、透徹的“盡職調查”。此外,“中國思路”也令一些企業忽略法律的重要性。“中國人很多時候辦事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而不是基于一個合同、制度或法律文件的保護。不過,非洲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很多規則的確還不夠清楚,所以很多人傾向于找‘關系’,但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風險。”
對此,德同非洲委員會聯席主席Paul建議,投資者要重點關注自己在非投資的領域法律是否健全,法律執行力如何,權益是否可以得到保障。“例如南非的發電行業,2003年至2004年,很多投資者到南非投資發電業,當時他們沒有意識到南非在發電這個領域的法律體系并不健全,當地政府也不理解投資人心里想什么。其次要警惕政治風險,非洲五十多個國家政局不同,比如索馬里不穩定,烏干達比較穩定。基礎設施也非常關鍵,交通落后的話,就會存在貨物不能送達的風險。”他解釋道。
2005年,中海油擬以185億美元收購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因遭遇美國國會反對而折戟;2010年,美國鋼鐵工人想通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阻撓中國對一家風電運營商的投資,擔心影響鋼鐵工人的就業……海外油區、礦區被“土著”襲擊,中資企業與當地居民產生激烈矛盾,這樣的事情在報道中屢見不鮮,背后是價值觀和文化的沖突、信息披露不足以及溝通交流方面的障礙。
王峰認為,企業如果事先將政府公關、社會公關工作做好,到審查階段通過的可能性更大。“中國企業剛進入非洲市場時可能并不了解這些問題,沒有遇到過這方面的挫折,以為花錢購買經營不善的資產,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好事了。如果一開始沒有把故事說全,沒有把能帶給當地的好處說清楚,公眾事件發生后,受到到群眾指責再召開聽證會就比較被動了。”
德同聯盟律所MC&A稅務部主管Teresa認為,企業要充分了解非洲當地的文化,和社區、當地人民增進交流,同時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當地人民感受到投資行為的善意。
獲得當地居民的理解與認同之后,還要面臨并購之后的“文化整合”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娶進來容易,養起來難”。關于并購有個著名的“七七定律”,70%的并購沒有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而其中70%失敗于并購后的文化整合。
“很多中國企業一旦完成并購,特別是國企,立刻就變成了單一大股東,或者絕對控股權的大股東。作為大股東,如果沒有經過一個磨合期或觀察期,對企業的情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或對于發展方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立刻介入到當地的管理團隊具體的經營工作中去,就很容易產生矛盾摩擦。吉利收購沃爾沃之所以比較成功,是因為李書福放權,讓海外的管理團隊繼續用他們的方式進行管理,同時建立了合理的激勵機制。”王峰解釋道。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