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初以來,創業板指數大漲80%,對以減持退出為投資目的的眾多創投機構而言,在去年底的低位與今日的高位減持收益可謂天壤之別。不過,對比今年5月與去年12月兩個時點相關PE機構減持情況,記者發現,多數PE對減持時的股價似乎并不敏感,他們更在乎的是落袋為安,不過也有部分PE在減持時機上有所選擇。
據上證資訊統計,按照減持期間均價計算,今年1月1日至5月21日,各類PE機構合計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套現123.15億元,其中,PE機構減持創業板股票套現20.37億元,減持中小板股票套現50.39億元。去年12月份,創業板與大盤指數均處于低位的時期,PE機構減持力度似乎也不小,達到24.28億元,其中,減持中小板與創業板的套現金額分別為7.35億元與4.34億元。
而今年5月份至今,在創業板指數加速上揚的同時,PE機構合計減持上市公司28.31億元,其中,中小板與創業板分別為9.21億元與3.45億元。考慮到5月份才過去三分之二,可以推算5月份的減持力度將略大于前幾個月,但就整體而言,PE機構的減持動作較為均勻,與產業資本與自然人股東相比,PE的減持行為顯得“溫和”許多。
去年四季度,安潔科技因蘋果概念一路走高之后持續回落,北京君聯睿智創業投資中心在去年11月下旬迎來了其所持逾800萬股限售股的解禁期,君聯睿智隨后在12月24日一口氣減持了其中的600萬股,合計套現近2.4億元。不過君聯睿智或許沒有料到,更好的減持窗口在后面——安潔科技的股價在其減持后的半年內實現了翻番。
“由于PE進入上市公司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優勢,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估值也比較高,所以他們對減持的股價并不是特別在意,只要手里的股份能賣了,這個項目就算可以順利退出了。雖然從二級市場走勢看也許是減持在低位,但是和PE手里的成本相比,盈利還是很可觀的。”一位國內PE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
與君聯睿智相比,深圳市中科遠東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限售股解禁節點要“幸運”得多。在其參與的數碼視訊與當升科技股價隨創業板指數大舉反彈的時候,中科遠東與深創投的相關限售股也迎來了解禁,兩家PE幾乎在第一時間就選擇了減持,分別套現2.39億元與5856萬元。
當然,并非所有的PE都會在解禁之后立刻減持,也有少數PE在減持時機的選擇上頗具慧眼。首譽投資有限公司減持上海綠新就是一例。雖然手中股份早已流通,不過首譽投資一直未見減持大動作。去年12月初,上海綠新的股價自7元不到的低位開始反彈,但首譽投資直到今年1月中旬才開始減持公司股份。在一季度合計減持了逾1000萬股之后,首譽投資直到5月才再次出手減持,期間股價再次錄得逾30%的漲幅。
“其實,PE減持時的考量有很多,股價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拋售價格好不好,更多是有運氣成分在內。”前述創投人士告訴記者。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