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3 月末,施凱文在接受36氪 WISE Talk 采訪時表示基于國內音樂行業的現狀,自己的下一個產品不會在音樂領域。簡單來說,Blink 是一款以 Video Message 為主的熟人 IM 類產品,跟很多新興聊天工具想要搶陌陌留下的陌生人社交地盤不同,Blink 瞄準的是已經非常成熟且在國內由微信主導的 IM 市場,用施凱文自己的話說是:“我們想切一塊微信的蛋糕。”
Blink 開發時間僅一個月,已于今年 5 月底獲得創新工場接近 1000 萬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團隊目前 7 人,3 人來自 Jing.fm 團隊。
Instagram 及 Facebook,甚至很多只要能夠留下印記的社交類產品,某種程度上講,都是一種“虛榮工具”,它們記錄的時刻,都是經過修飾、反復琢磨過的。而新興的 Slingshot、Snapchat 等閱后即焚式的火熱,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從“端著”到“活著”的轉變。
Snapchat 的閱后即焚屬性,現在已經成為很多產品的基本屬性了,而目前大部分的產品都在強調閱后即焚對用戶的隱私的保護這一點,并沒有強調“閱后即焚”屬性將我們從“端著活著”轉變成“輕量化的活著”的狀態,而后者,在我看來才是 Snapchat 、也是閱后即焚真正能夠大熱的本質原因。
“我們在做 blink 時就看過這篇文章,它跟 Blink 的理念非常契合,我們希望 Blink 能把從“端著”到“活著”做到極致,將日常生活里大片碎片化、輕量級、無壓力的信息交流時間放大,把瑣碎生活中的垃圾碎片化信息搬到線上來。” 施凱文說。
Blink 目前在內測期間,預計將在下周全平臺上線,這里暫不展開細說。施凱文在聊天中提到一點很有意思,他說 IM 的一直在往場景化和速度兩個方向演進,從寫信、文字、彩信、到更快發送的語音及視頻直接聊天,去掉工作屬性的交流,用戶對速度和場景化的交流需求越來越強烈。
在這兩方面,Blink 相較以速度著稱的 TapTalk,它的優勢在于它給了用戶簡單編輯信息的時間,一來用戶可添加語音 / 涂鴉等有趣的內容,二來可以降低因最求高效而引發的高誤操作率;相較 Slingshot,Blink 更強調場景化,你可以基于同一個照片 / 視頻,來同聯系人展開討論,不會有 Slingshot 使用時一來一回始終在追下一個場景的壓迫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