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獲批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上海自貿區”)也許將給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最后一公里”的路程上帶來最需要的條件。
《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昨日從權威渠道獲悉,上海自貿區將在運行后積極推進服務業的擴大開放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是自貿區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人民幣的資本項目可兌換應是與區內的自由貿易形態和國際投資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實屬必然。”一名業內人士稱。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上海自貿區有望在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在區內實現金融市場 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在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試;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深化外債管理方式改革,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允許金融市場在區內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平臺,從而建立起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
據相關人士介紹,在上海自貿區的總體構架中,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成為金融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這一點不僅屬于上海自貿區建設總體目標的范疇,而且也是自貿區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之一。
按此目標向前推進,那么目前已經走到攻堅階段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有望在上海自貿區內消融它最后里程上的堅冰。其實上海自貿區的這些改革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據業內人士預計,所用的時間約為兩到三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按照4類7項43個子項來衡量。多名來自監管層的官員曾表示,按此標準衡量的話,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現狀其實“進展比研究快得多”,在7項43個子項目中間,現在只是衍生產品交易等少數項目不可兌換。
在6月份的2013陸家嘴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會有所提速。周小川提出,要結合國內經濟金融改革的進展和國內外的環境,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這將有利于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發展,促進金融機構的集聚,提升金融體系的國際化水平,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有利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滿足市場主體對外投融資的需求,全面提升開放性經濟的水平,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內容。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本報表示,上海自貿區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投資和貿易的便利化,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由于投資與貿易都離不開金融,所以需要金融的配套改革,也就有了區內將會有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和開放。他說:“總體看,上海自貿區能不能成功,能有多成功,取決于制度設計,包括資本項下貨幣兌換的自由程度,利率市場化到什么程度等等。”
瑞銀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在其最新發布的報告中稱,作為中國自貿區的試點,上海自貿區除了貿易自由化之外,其核心亮點在于制度創新和金融創新。“金融服務的創新和市場化程度加深將為貿易的發展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上海自貿區對于金融創新的試點具有推廣到全國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