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河埒餐飲業的不斷升級,已經舉辦了九屆的烹飪及服務技能大賽,由原本只是街道舉辦的地區比賽,變身成為濱湖區山水文化節的重要子項目,成了餐飲企業爭相參與的"餐飲文化世博會"。
無錫市濱湖區河埒商會會同工會連續舉辦了九屆的美食節暨烹飪服務技能大賽,前不久發生了悄然變化:不管是星級規模飯店與社會大眾餐館,不管是傳統菜肴還是創新菜系,高檔食材退出賽場,居民評委擔當主角。這并不僅僅是賽制的改變,該街道黨工委書記蘇建良說,餐飲行業正步入一個新的大轉型、大跨越、大變革時期,發自開拓、創新、突破的正能量將構成河埒餐飲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我們期待各餐飲企業快速調整完善發展戰略,從"行業黑馬"躍入"行業領軍",將河埒的"舌尖產業"由零散格局走向品牌集聚,使"這一經濟新增點"進一步強勢崛起。”
“今年上半年,街道餐飲業營業額達3億元,稅收超1500萬元,稅收占到了全區餐飲業稅收總量的1/3。”當前,河埒既面臨著保持較快增速與轉變發展方式的“雙重任務”,也面臨著總量擴張與結構提升的“雙重壓力”,還面臨著人口眾多與資源嚴重匱乏的“雙重困難”,既要“穩”得住、保持“量”的增長,也要“轉”得好、加速“質”的提升,努力在推動“舌尖產業”集聚和結構調整上邁出更大步伐。
捏指成拳
河埒街道底子薄,不靠湖、沒有園區、沒有“空地”,不足11平方公里的空間內聚集著20萬常住人口。早在10多年前,眾多的餐飲企業就看好河埒地區的大眾餐飲消費市場前景,將目光瞄準了這扇城市西大門。轄區內各個社區紛紛拿出盡可能多的臨街轉角的配套用房引進餐飲企業。
但是“螺螄殼里做道場”畢竟空間有限,難展拳腳,分散在各個社區的餐飲業一度遇到了瓶頸。“我們社區內的餐飲企業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街道能否為我們引進一些品牌的餐飲企業?”幾年前的一次街道干部會議上,一位社區書記的提問,讓街道決策層眼前一亮,“何不循著從餐飲企業到產業鏈、產業集群的脈絡,讓大批市場主體迅速集聚成條、成塊、成規模,帶動餐飲產業綜合競爭力節節攀升?”
思路一變天地寬。善想勇為的河埒人“大招”頻出:2005年成立河埒飲食行業工會,努力倡導“人才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理念,先后在12家大型餐飲企業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有效保障餐飲從業人員合法權益,為餐飲業的不斷壯大留住并吸引了更多人才;2006年成立全市首家餐飲商會。該商會每年舉辦餐飲企業烹飪及服務技能大賽,用“沙場秋點兵”的辦法,逐步引導各家餐飲企業在不斷提升自身菜品質量、形成品牌特色、開展錯位競爭,重拳整塑河埒餐飲新形象。
風生水起
九年生聚九年打磨,因時、因地、因人、因物的順勢操作,河埒餐飲業發生了質的銳變。
一方面,一批規模大、業態新、功能全的社區餐飲業載體紛紛涌現。以河埒社區為例,該社區內不僅有大型城市綜合體萬達廣場,周邊還配備了熙盛源、王興記等餐飲門店。這種“大型購物中心+社區沿街商鋪”的組合,告別了以往“散、亂、小”的商業格局,實現了綜合性商業與便利性商業的有機結合把整個河埒地區商業的購物和消費環境品質結結實實地提升了一個檔次。
另一方面,產業結構漸趨合理,低水平發展階段一去不復返。街道商務辦數據顯示,目前街道轄區共有注冊餐飲企業300多家,其中,既有喜來登、無錫大飯店、木棉花等星級飯店,泓歷皇朝、同慶樓等連鎖巨鱷,也有美麗都大酒店、運河飯店之類老牌中餐館,更有熙盛源、回味等人氣口碑小吃……已形成了以萬達為主輻射周邊的萬達食圈;以運河飯店、美麗都大飯店、無錫大飯店為主的老牌飯店食圈;以新梁溪人家、金域藍灣等高檔樓盤為服務對象的時尚休閑餐飲區;以平民小食為主的稻香路食圈等,已經形成高中低端百花齊放、東西南北百味匯集的業態格局。
短短數年,河埒的“舌尖產業”開始產生巨大拉動效應:區域內的所有商圈,都集聚了24小時便利店、美容美發、藥店、洗燙店、中介服務等門店,共同形成了一個便利的“十五分鐘生活服務圈”。尤為明顯的是,餐飲業的火爆還同步推動了房地產的發展。
提升增力
蘇建良表示,該街道餐飲商會已經將“融合大眾的餐飲文化”作為未來的方向,“文化是餐飲業核心競爭力,而大眾文化是最有生機的,有了"大眾"才能走得更遠,抵御外界沖擊的能力才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