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在今年上半年波動加劇,讓全球投資者大為困惑,這引發了人們對于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以及政府入市干預等等各種猜測。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近來提供了一個解釋。
外管局在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國際收支報告中使用資產市場模型對人民幣最近的波動進行了解釋——這是思維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反映出人民幣正在變為更為市場化貨幣,而且也越來越接近其他金融資產。外管局稱,人民幣“匯率有漲有跌的雙向波動將成為新常態”。
資產市場模型將貨幣視為金融資產,并采用金融市場理論來解釋匯率的波動。與此不同的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等經濟學理論則通過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通貨膨脹、生產率以及經常項目余額等基本面因素來解釋匯率的變動。2013年全球外匯市場交易量達2千萬億美元,遠超過這一年18萬億美元的國際貿易成交額,在這種情況下,用資產市場模型來追蹤短期匯率波動更容易引起投資者共鳴。
外管局利用資產模型解釋過去一年中人民幣的雙向浮動。2013年,人民幣匯率上升是受中國企業借入美元并買進人民幣的推動。2014年上半年,在中國經濟放緩、貿易增長減弱、信用風險增加、以及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等因素的推動下,人民幣匯率走低。與此同時,中國企業被鼓勵軋平所持有外匯頭寸;海外投資者也減少了人民幣資產的投資金額。
這一資產市場模型對于人民幣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展望未來,國內金融風險上升、人民幣美元息差收窄、以及變幻無常的國際資金流可能將繼續對人民幣造成壓力,并導致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
用資產市場模型而非經濟理論來解釋人民幣匯率變動,這一變化還顯示出人民幣距離成為市場化貨幣更為靠近了。中國政府花費了10年時間來改革人民幣匯率機制,讓人民幣匯率更接近公允價值;自2005年年中至今,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匯率已升值大約40%。
市場化的人民幣意味著可預見性減弱,而單邊押注人民幣升值的做法則會面臨更高風險。無論如何,這將給人民幣市場(包括國內和離岸市場)帶來活力,為全球投資者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中國進口加速顯示國內經濟企穩
中國出口改善預計將有助于經濟。更令人鼓舞的是進口增長加快,這顯示9月份經濟增長勢頭可能沒有減弱,也讓市場減少了對于經濟陷入低迷的擔心。這減輕了中國官方進一步放松政策的壓力。
9月份出口同比增長15.3%,增幅高于8月份的9.4%,也高于12%的分析師預期中值。進口增長7%,之前8月份為下降2.4%,遠超出下降2%的預期。貿易順差310億美元,低于上個月的498億美元。
出口增速為2013年2月份以來最快,進口增速則是2014年2月以來最快,顯示9月份外部和國內需求均有改善。盡管歐洲和新興市場經濟增長令人失望,但美元走強幫助帶動了對于中國制造商品的需求。過去幾個月來的政策放松,似乎已幫助國內經濟免于進一步減緩。
中國政府的最新舉動是放松對于二套房買主的貸款限制。與此同時,除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些一線城市外,大多數中國城市都已取消對于非本地居民的購房限制。盡管這些政策無法解決房地產領域結構性的供應過量問題,但預計將有助于提振房地產市場的需求。
在銀行間市場,中國央行一直維持銀行間利率穩定。9月份央行還向五大行注資5000億元人民幣,幫助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并降低了銀行間利率。7天回購利率目前為3.25%,低于8月末的4.26%。
9月份再度出現貿易順差,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而與此同時,對于經濟前景低迷的擔心卻對進一步升值的預期造成打擊。這將導致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
展望未來,有跡象顯示外部環境將繼續好轉。中國兩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的出口訂單分類指數9月份均有所上升。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從8月份的50升至50.2,而匯豐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則由51.9升至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