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機器人產量增2.2倍預計今年實現產值150億元
機器人“智造”發力四大領域商機勃勃
2014年,我市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共70多家企業,產值達100億。
重慶已初步形成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應用服務的產業雛形,并且在兩江新區、江津、璧山、大足和永川等布局機器人產業。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增長2.2倍,預計2015年我市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實現產值150億元,增速50%。
開欄語
2015年上半年,重慶經濟發展平穩較快、穩中向好,多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前列。除了從無到有的電子信息產業、從有到優的汽車產業等支柱產業持續發力,諸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電子核心部件等戰略新興產業也開始快速成長,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這些名詞并不只是在重慶的經濟半年譜中深深烙下了亮點,也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
即日起,本報將推出“探尋重慶新商機”系列報道,將描繪出新興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全新場景,并打撈出企業或創客們如何在各大新興產業中捕捉商機的故事。
去餐廳吃飯,機器人給你端菜;在工廠上班,機器人給你當助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推動著我市經濟的發展。據市經信委最新發布的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市機器人產量增長了2.2倍,預計今年我市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將實現產值150億元,增速達50%。
生活場景一臺機器人抵三個服務員
近日,王女士一家去渝北區大龍山輕軌站旁一家酒店吃飯,就享受到了美女機器人的服務。記者昨日下午走進該酒店看到,這個“美女機器人”身高1.6米左右,穿著一條蘇格蘭圍裙,正熱情地招呼客人,引起不少人圍觀拍照。
“這是重慶第一個餐飲服務機器人。”該酒店負責人介紹,自從花花今年1月底“上班”之后,來酒店就餐的人員明顯增加了不少。
記者看到,廚房給花花的托盤上放好菜后,在花花背后的觸摸屏按下要送往的桌號,花花就沿著地面上的黑色光學感應磁條軌道,滑行到指定的桌子前面,接著用語音提示客人取菜。酒店負責人介紹,花花在正常工作情況下,能做到四到五桌零餐的送餐服務,相當于一個服務員的工作量。雖然從訂貨運輸到安裝路軌共花了10萬元,但花花的壽命是10年,算下來不到1000元/月。而目前一名正常的傳菜服務員從招聘、入職,加上食宿、保險、工資、福利等,一個人的最低成本約3000元/月,也就是說,一個機器人的使用效率相當于3名服務員。
像花花這樣的機器人產品正在代替人工服務更多的場景。“從清潔到陪伴,機器人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了。”王女士說,自己五月份在立嘉機械展上看到,端茶送水、掃地、擦玻璃等家務活都已可以由機器人完成。而王女士以及她的部分朋友也已購買了掃地機器人以及看護機器人。
創業場景80后造機器人“大腦”
機器人讓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讓不少創業者捕捉到了商機。重慶小伙劉凡平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初,劉凡平和伙伴在創辦了薇問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發像“花花”這樣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劉凡平介紹,他正在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大腦”,實質是一個能讓機器人學會思考的集成硬件。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機器人多為工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還不算豐富。由他研發的“大腦”可使智能機器人除了端茶送水還能答疑解惑,非常貼合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需要。“研發比較順利,現階段已經完成了總體的80%以上。下一步我們準備進入機器人的硬件研發,專門制作‘大腦’的各部分零件,上個月已經找到一家合作團隊。”
劉凡平透露,國內已有一家投資機構對機器人項目有了投資意向,即將進入項目深度審核階段,一旦對接順利,團隊就將獲得數百萬的風投。
商機
未來千億級機器人產業集群可掘金四大領域
重慶機器人產業集群推進速度迅猛。以永川鳳凰湖工業園區為例,記者了解到,該園區目前入駐機器人企業超過70家,而在2014年年底時,園區的機器人企業才40多家。這就意味著,今年1~7月,園區內新增了近30家機器人企業。按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重慶將形成完善的研發、檢測、制造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對于企業來說,該如何從這個產業中尋找商機?
重慶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聯盟常務副主席何國田介紹,在我市機器人領域,至少有四個板塊可以掘金。
何國田說,以工業機器人來說,目前我市工業機器人主要集中在焊接、打磨拋光、搬運等領域,今后在建筑行業,如建筑材料成型、安裝等,以及3C行業的機器人應用需求還很大。
在服務機器人方面,重慶才處于起步階段,這是創業類企業進入的好機會,至少有千億級別的市場空間可供挖掘。具體包括無人駕駛、教育娛樂、助老助殘、智能穿戴式設備等方面。而未來在教育娛樂以及與家庭相關的機器人應用將井噴。
第三是機器人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網絡機器人,例如安防、家居等。第四則是零部件配套。何國田介紹,我市在機器人發展方面,通信行業,軟件行業進入還大大不夠。同時,零部件如小型減速器、微控制器等,雖有部分企業在做,但生產能力較弱,專業性不夠,很多企業需要從外地購進。
鳳凰湖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園區的機器人產業幾乎都是工業機器人,而隨著以哈工大集團為代表的部分機器人廠家的入駐,機器人的生產類型開始變得豐富起來,服務型機器人也漸漸在重慶嶄露頭角。
提醒
機器人領域也要錯位競爭
何國田表示,進入機器人領域目前有兩方面的風險。首先是人才和技術瓶頸,機器人領域對技術要求較高,目前相對應的專業人才還比較欠缺。“重慶目前還是沒能掌握機器人零部件的核心技術。”重慶羅博泰爾機器人公司負責人龔俊鳴告訴記者。重慶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金銳也表示,“機器人的精密減速機、傳感器等核心部件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6軸等高檔機器人產品及部件仍然依靠進口。”
此外則是要看準方向,找準自己的客戶群,避免同質化競爭。何國田說,目前機器人很火,但真正在生活中的應用還需要時間普及。
“一般企業進入機器人最容易進入的是硬件部分,因此標準就成為了他們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大石創投副總裁戴偉國表示,機器人硬件的研發成本都非常高昂,但是如果企業沒有考慮到行業標準,很有可能在后續銷售上遇到麻煩,從而增加成本。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