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腹地企業整合限產、淘汰落后產能,對傳統大宗能源的需求也不再強勁,最新一期公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已經連續十一期出現下降。
記者注意到,3月25日公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于473元每噸,較上一期(2015年3月11日-3月17日)下降9元每噸,是自2014年8月初以來的最大跌幅。
動力煤是指主要作為動力原料的煤炭,狹義專指用于火力發電的煤炭。納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是反映國內煤價的風向標,秦皇島港、黃驊港、天津港、京唐港、國投京唐港和曹妃甸港等六大港口均包括在內。
煤炭裝卸和堆存中轉一直是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照港,600017.SH)賴以生存的主營業務,日照港2014年完成煤炭及制品吞吐量3080萬噸,同比下降7.69%。無獨有偶,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網站消息稱,山東另一大港口,青島港去年卸煤炭及制品吞吐量也出現同比下降5.46%。
“從各港口來看,下游拉煤的積極性和數量嚴重低于預期。”卓創資訊煤炭行業分析師劉冬娜告訴記者,在用戶看淡后市的情況下,煤炭市場以剛需為主,這導致部分港口空泊現象嚴重。“秦皇島港日均辦理出港手續的船舶維持在個位數水平,2011年以前行情好時約有30艘-50艘。”劉冬娜說,沿海煤炭市場的低迷,加劇了煤炭的競爭,煤炭航運市場報價混亂側面反映了沿海煤市低迷的現狀。
日照港年報顯示,去年凈利潤為5.73億元,同比下滑28.61%。導致日照港全年貨物吞吐量出現下滑的主因,是國內對傳統型煤炭等大宗能源需求量的下降。
煤炭吞吐量的下降,意味著國內煤炭行業的形勢依然難言樂觀。中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去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只有3.8%,全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創下近年來新低,電力進入相對過剩時期。
針對煤炭市場的低迷形勢,國家發改委從去年開始,多次召開煤炭行業脫困會議。3月6日,發改委再次召集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國家電網公司、能源局、煤監局、以及各大煤炭企業召開“第25次聯席會議”。
聯席會議繼續強調加大力度依法依規限制產量,改善供求關系,要求大型煤炭企業帶頭壓縮產能、調減產量。
“盡管煤炭行業脫困會議開得很頻繁,但實際能達到的效果有限。”金銀島煤炭行業分析師戴兵說,盡管發改委一再要求限產,但大型煤企似乎并不買賬,它們擔心一旦丟掉市場后再無力翻身。“除非政府或者煤炭協會出面,以政策壓制煤企減產。”他說。
“煤企限產在2013年下半年就已經是普遍現象了。”戴兵表示,如今滿負荷生產的的煤炭企業寥寥無幾。煤企之間存在競爭,一方面需要完成年度指標,另一方面在市場低迷的態勢下,希望以量補價,因而煤企并不情愿大規模限產。
“大部分地方小型煤礦生產積極性偏低,其中的大多數處于停產觀望狀態,全國煤企平均開工率僅50%-60%,但占市場主導地位的國企大礦仍然維持正常生產。”劉冬娜對記者表示,春節后,以國企大礦為主的主產地煤礦開工率提升較快,在此情況下,煤市供求關系并未發生本質變化,矛盾卻日益突出。
劉冬娜表示,由于春節后下游復工推遲,煤炭銷售承壓增強,導致庫存積累嚴重。山東地區一些大型煤礦從春節至今存煤量一直保持在200萬-300萬噸的高水平。“2011年前后,同期庫存約在20萬-30萬噸上下,去年同期為50萬-70萬噸。”她說。
與此同時,大企業聯合保價聯盟也開始土崩瓦解,包括中國神華集團、中煤能源集團在內的大型煤企開始各自為戰,推出不同的優惠促銷價格。價格戰的展開,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煤炭行業的惡化程度。
多家用煤客戶接到大型煤炭企業的口頭通知,承諾提高3月的價格優惠幅度。中煤能源集團、和大同煤礦集團聞風迅速推出各自的優惠政策。
“過去煤炭企業都會采取和神華一致的調價方案,但是現在不會了。”劉冬娜表示,大型煤企集團既是市場的供應方,彼此亦是競爭關系,下游需求市場萎縮情況下,各企業具體情況不同,煤質不一,成本和綜合實力不對等情況下,很難實現長期同盟。尤其是環渤海地區,大企業從前兩年的主導方,成為了被市場引導的一方。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