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0月24日-25日,由經濟日報社指導,《經濟》雜志社主辦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論壇暨百城百企經濟技術合作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國家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協調工作組辦公室秘書處負責人單志廣在會上表示,智慧城市戰略并不是熱鬧地搞一批新城市建設,也不是僅僅拉動新的投資,而是要對過去存在的問題進行挖掘,按照城市發展的需求推動相關部門行業系統之間的系統融合,信息共享業務融合。
近幾年智慧城市概念逐漸受到熱捧,國家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指導智慧城市健康發展。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之后,國家發改委組織成立了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工作組。
我們該如何看待政策傾向和趨勢?對此,單志廣在會上表示,從政策導向性來看,國家一系列措施意在指導信息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政府在應用這些政策來推動城鎮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加強整體性和關聯性分析,避免對政策碎片化推進。“當前我們并不缺乏具體的心的概念和說法,而是要從整個社會發展大環境里找到新業態、新模式、新思維和新出處。”
從目前情況來看,全球對信息技術變化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攻關的過程,從過去處理器的容量到存儲器的容量再到網絡的帶寬,由于海量信息處理能力不足,所以出現了互聯網技術和智慧城市大數據的應用需求,從第一代大數據為主的平臺到第二代以CS為架構的互聯網平臺,演變成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為代表的第三代平臺,整個信息化主體的知識架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智慧城市涉及范圍較廣,包括基礎設施、城市規劃、城市治理和智慧政務等方面,需要全方位一致化推進,所以合理、全面、健康的頂層設計尤為重要。”單志廣同時也認為,建立統一完善的智慧城市評價體系也迫在眉睫,方便對整體效果和各領域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質效果給出客觀評價,以評價促建設。
此外,單志廣表示,隨著信息經濟和互聯網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中國的確進入了一個以信息化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以信息化驅動城鎮化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信息化成配角變成了主角,以此延伸出來得智能化、需求個性化和服務私人化同時也是我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
據(ju)單(dan)志廣介紹,智慧城市(shi)已經成(cheng)(cheng)為當前中國創新發(fa)(fa)展(zhan)的(de)(de)新概念(nian)和(he)新載體(ti),需要(yao)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如何(he)進(jin)行(xing)數據(ju)共(gong)享和(he)應(ying)(ying)用,而最終重要(yao)落腳點則在于(yu)推動(dong)相(xiang)關政策調整。下一(yi)(yi)步國家(jia)將進(jin)一(yi)(yi)步引導(dao)各(ge)個地(di)方(fang)發(fa)(fa)展(zhan),隨著技術應(ying)(ying)用和(he)項(xiang)目的(de)(de)實施,要(yao)讓現在的(de)(de)智慧城市(shi)戰略發(fa)(fa)揮實效,就必須要(yao)在管理(li)體(ti)制(zhi)、運行(xing)機制(zhi)等方(fang)面做相(xiang)應(ying)(ying)的(de)(de)改(gai)革(ge)和(he)創新,避免急(ji)于(yu)求成(cheng)(cheng),避免局限(xian)化(hua)(hua),還要(yao)避免信息碎片化(hua)(hua),力戒建(jian)設空心化(hua)(hua),促進(jin)產業升級和(he)公共(gong)服務(wu)共(gong)同(tong)水平提高,真正造福人民群(qun)眾。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